记者对话温州肯恩大学新校长王立——打造中美合作办学典范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搭建国际化科研平台;逐步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面向全球招聘教师,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上周三,温州肯恩大学举行校长媒体见面会,新校长王立宣布了温肯接下来要做的3件大事。
“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是温肯的办学定位。履新一个多月来,王立紧盯办学目标,学习、考察、倾听、思考,为将温肯打造成中美合作办学典范锚定新方位,开启新征程。
与温州有不解之缘
见面会一开始,王立校长便畅聊起自己与温州、与温肯的情缘。他说:“我在浙江大学的硕士导师、今年86岁高龄的徐元植教授就是温州人,我得到了温州人的培养,理应要回馈温州。”
正因为导师是温州人,王立校长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也从温州开始。“那是在30多年前吧,我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到温州的一个化工厂取样。”而就在几年前,他在浙大培养的一个博士生也来到了温州工作,“可以说,我们‘祖孙三代’都与温州有着深厚的缘分。
谈及此番缘何来到温肯,王立推测,这与他的国际教育实践经验有关。“我曾先后在浙大国际教育学院与外事处等工作了20年,期间赴欧美等150多所重要高校访问和学术交流。我在美国很多大学待过,先后是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的访问教授。相信这些经验将帮助我更好地规划温肯这所中美合作大学的未来。”
校长几乎“24小时陪伴”
自2月25日履新以来,王立除了开会和出差,在温肯校园已呆了一月有余。学习、考察、倾听、思考,便是他近期工作、生活的关键词。
“履新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中外办学的条例和温肯的办学准则与规范,考察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它们都发展得很好,这无形中给了我们一种紧迫感。”王立说。
因为住在学校,王立的足迹遍及温肯的每个角落,教学楼里,食堂里,操场上,图书馆里,学生随时都能与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常和学生打趣说,浙大7个校区5万学生只有一个校长,温肯1个校区2200学生也有一个校长,“校长几乎是24小时陪伴,这就是温肯的特色。”
正是因此,来找他交流的学生也特别多。大到学校外部交通设施、路标设置,小到学校内部的社团建设、选修课,学生们反映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仔细聆听,并想法设法寻求解决方案。
描绘温肯未来奔跑路径
在见面会上,王立透露,部省会商已将温肯列入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重点建设对象,支持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这意味着,学校一年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直接和教育部、省相关领导共量发展大计。”
在他看来,作为中美合作大学的温肯,学习借鉴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未来必将大有可为。同时他也看到,年轻的温肯需要不断地发奋和开拓,跑向未来。
他用“十力”真经(定力、尽力、耐力、毅力、能力、魄力、魅力、人力、物力、财力)描绘了温肯未来的奔跑路径:“学校将加快开展学科建设,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建立国际化科研平台。要逐步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博教育和科学研究创新能更有力助推温州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学校还将启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立一支稳定的、国际化的、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人才队伍,面向全球招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温肯。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是王立常说的一句话。他表示,温肯现在的重头戏依然是做好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吸引优秀的学生报考,欢迎优秀的学生来温肯学习。“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发展商科、理工科、计算机、建筑方面的学科,如果顺利的话,过几年我们校园里就能有相当数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了。”
人物名片:
王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实践经验,曾赴欧美等150多所重要高校访问和学术交流;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从事功能高分子、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多年,承担过国家众多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长期在浙江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舒畅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