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瓯海新闻  ->  时政  -> 正文

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委员发言摘登(二)

来源:瓯海新闻网  图片来源 :两会宣传组
2021年02月24日

整合南白象段塘河两岸山水人文资源

打造温州南部新区文旅商居综合区 

吴春梅委员代表致公党瓯海区支部委员会的发言

  南部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人文资源独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商业气息氛围浓郁,打造南部新区文旅商居综合区恰逢当时。但也存在投入产出相差过大、景点联动缺乏载体、文化品牌塑造不足、旅游产品挖掘不够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分区实行。科学制订实施方案,分期逐步实施。二是挖掘文化建造人文资源。利用佛、道教和山水诗歌文化,开辟建设一系列纪念馆,丰富塘河旅游内涵。三是挖掘现有资源抢占先机。抢在永嘉之前建成温州山水诗之乡,举办各类比赛扩大影响力;打造数字博物馆,并挖掘白象塔文化。四是以商带文推动旅游业发展。利用地域特色文化招商引资,借助文化公司在塘河两岸及沿街设置温州小商品销售商店;结合南湖月光经济,围绕“慢生活”“旧时光”打造旅游、康养项目,同时考虑与梧田老街风格的契合。

  

关于筹建瓯海区食品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议

黄玉克委员代表农业界别的发言

  建立食品产业园可以提升我区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其优点包括:能完善配套设施,降低入驻企业发展成本;完善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扩大我区食品产业竞争力,提升温州食品行业品牌形象。为此建议:

  一是根据相关产业园区政策和服务“三农”政策,给予土地出让优惠。建议用地80亩左右,最好是潘桥物流中心周围“七通一平”的土地,规划布局可由区食品协会牵头筹措,引进有实力的食品企业3至5家。二是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引进先进设备。规划食品实验室、化验室、智能化大型冷库以及现代化生产线和包装线等,建设产业园区质量监控体系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三是建设融合共享式产业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规划建设智能化综合办公楼,统一行政办公,实行一站式代办。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标准化共享生产线。政府对产业园区公共服务性建设投资给予一定补助,对引进的优秀项目和配套服务企业给予奖励支持。


关于加快完善中央商务区配套建设的建议

柯向东委员代表娄桥街道联络工委的发言

  瓯海中央商务区共有商务办公楼15幢,按每家企业500平方计算,可入驻一千多家企业,目前已入驻企业516家。现存在一些楼宇建设周期长、早期建设配套标准低;商务区周边缺少职工宿舍;当前商务区楼自为业、标准不一的物业管理实际离高品质的距离相差较远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建立中央商务区业委会管理机制。尽快建立中央商务区社区管理性机构和组建业主(企业)委员会,承担辖区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服务,指导制订相对统一的物业服务标准,加强物业管理。

  二、建立统一智慧停车系统。在中央商务区楼宇间统一安装智慧停车系统;在区间道路设置咪表停车,在条件允许下配备一定数量的车位。

  三、提供人才住宿配套。区政府协调将未投入使用的商务楼宇整幢作为人才公寓,或者每幢楼腾出几层作为人才公寓。、


进一步加强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工作,

助力“五地五区”建设

陈王平委员代表民建瓯海区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近年来,瓯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招才引智”工作。虽然我区的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障福利机制缺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现象普遍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优化人才福利政策,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一体化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优化高层次人才居留软环境,提升引才留才的软实力,为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公寓。二、推动选拔认定工作,实行资金支持等各类保障措施。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留用程序的监督机制,精选各行业高层次人才,实行资金支持保障措施。三、建立瓯籍大学生和留学生后备人才数据库,成立公共人才服务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建立瓯籍后备人才数据库,精准招智引才,加大宣传与教育,引导回乡发展,提供政策落地保障。成立公共人才服务中心,搭建人才参与公共服务平台。


关于布局职业教育赛道的构想

陈如珍委员代表教育(体育)界别的发言

  构想的产生,源于我区十四五规划培育若干家上市企业的目标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

  一、布局职业教育赛道的理由:职业教育赛道是具备顶级商业模式的黄金赛道;职业教育赛道正处于布局的最好时机;布局职业教育赛道可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双赢。

  二、瓯海区布局职业教育赛道的可能性探讨

  (一)学历教育:瓯海职专集团的发展。恰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发布,要“引进社会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创建1-2个国家级职教集团”,瓯海职专若能抓住这个契机将两者融合,那么其转型升级、乃至上市也是指日可待。

  (二)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深耕。我国各类技能人才普遍紧缺,而成规模的职业培训结构非常少,可以依托温台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行业,深耕相关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做产教融合的连锁培训机构。


打造“社区生活圈”,让惬意生活不打烊

涂雅丹委员代表妇联界别的发言

  近年来,我区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受到关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但存在面积偏小、数量不足,功能单一、利用不佳、规划滞后、管理不善等不足。为此建议:

  一、精准定位,加强谋划。建议我区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社区生活圈范围,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二、统筹推进,合力打造。打造多样化的舒适住宅。构建绿色开放、便捷可达的服务空间。创造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倡导低碳安全出行。构建道路系统,建立步行网络和公交换乘系统,加强公交站点的混合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停车设施。三、整体智治,共建共享。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牵头领导,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分工协作,各类社区资源有序参与的“1+3+X”社区治理共同体新模式,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发展全域旅游,打造诗画瓯海

徐雪丽委员代表泽雅镇联络工委的发言

  瓯海在旅游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诸多国家级旅游景点均坐落在瓯海。但是旅游知名度却不高,旅游产业对本地的经济带动作用不突出。为此建议:

  一、构建推进制度,成立一支导游或讲解员队伍。组建导游评审委员会,对讲解内容、教材进行统一设计包装,实行持证上岗,将旅游讲解员队伍建设纳入常规化的日常工作考核。二、出台扶持政策,制定《瓯海区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若干办法和奖励措施(试行)》。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机制;出台奖补政策以及地接社客流量奖励政策;建立部门互动机制。三、加强整体营销,提供专业旅游服务人才。引进优秀专业团队,招大育小,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策划和营销。引进或培养旅游管理层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四、完善配套环境,提升全域旅游形象。推进全域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推进两大田园综合体、特色旅游产业培育、农房改造、生态环境整治,推进我区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建设新瓯青公路的建议

叶小文委员代表三垟街道联络工委的发言

  2020年1月,温州与丽水两地联合印发《温州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建议建设一条以桥隧为主,经龙头、下庵,东接瓯海大道,西连青田县城的新瓯青公路。这一针对瓯海西部的开发战略将促使瓯海全面均衡发展。

  第一,带来多股流量。瓯青公路的建成将西联丽水,南接瑞安、文成、龙港、平阳、苍南等地,带来交通流量、人员流量、旅游流量、物资流量。第二,串联旅游资源。形成一个以新瓯青公路为主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辉映,规模大、档次高、有品位的旅游品牌。第三,充分利用医疗、教育资源。瓯海区的教育资源会得到充分利用,也能让青田人民乃至整个丽水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瓯海的优质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第四,吸引青田华侨资源。青田华侨有大量的资源,吸引他们来投资兴业,也通过他们宣传、推广瓯海。第五,发挥泽雅区位优势。将泽雅各村网状联通,盘活泽雅的各种资源,产生辐射效应。


着力打造“环高铁新城经济圈”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仇铮铮委员代表潘桥街道联络工委的发言

  近年来,温州高铁新城逐渐崛起。但目前在环高铁新城经济圈建设中仍存在场地资源利用不足、产业转型成效不优、高铁商圈氛围不浓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打造时尚街区,激活新业态。充分利用站前广场土地资源,划定功能区。二、引导鞋服企业整合重组,实现产业提升。打响“瓯海制造”品牌,鼓励企业贴牌与品牌“两条腿走路”。加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形成产业链基地。开拓宣传思路,借鉴先进经验。三、建设高标准智慧物流。加强物流园区内、外环境秩序综合治理,合理规划货运通道,实行分车型、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支持物流公司打造无车承运平台。合理规划物流功能,建设保税仓库。四、规划完善交通体系。谋划开通高铁新城商圈微循环公交线路。增设途径潘桥街道辖内村社基础公共交通线路。加快高铁新城与轨道交通TOD开发。利用南站周边河道,运行水路交通。


支持科创平台建设,助推科技服务业发展

林东海委员代表工商(经济)界别的发言

  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我区发展的必然。当前,我区科技服务业存在政府机构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科技服务业缺乏扶持;土地资源供给限制,空间平台打造存在较多欠缺和不足,导致产业集聚度低;产业层次低,“两业”融合度低,政府资源帮助扶持不足,外向型发展较少,领军企业少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深化改革,实施机构保障。将我区商务局、服务业中心等重整优化,设立服务商贸业局。成立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设立中心商务区管理办公室,组建中心区入驻企业委员会,与政府形成沟通联动。建议区住建局设立科技服务科。二、打造刚性平台,优化土地供给,保障商务楼宇空间。在铁路轻轨S线和M线站点紧邻布局科技产业平台。完善中央商务区周边配套,提升企业入住率,注重企业集聚发展。三、创造多种柔性平台,鼓励创新型、总部型、成长型等科技服务业企业在瓯发展。


编辑: 陈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