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生活  ->  生活资讯  -> 正文

相机里的“老温州”

来源:温州日报  孙焊生/文 郑高华/摄
2021年02月25日

瑞安飞云江汽车渡轮


绞坝站

小南门

龙舟赛

堆稻草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摄影家协会第五届副主席、我市著名摄影家郑高华拍摄的《温州老照片》明信片一套10张,近日在温州新华书店开始发行,这是他出版的第九套明信片。

  这套充满浓浓旧城记忆的老照片,全部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时间最早的是1985年10月,最晚的是作为封面的《鹿城区远眺》,是1995年7月在顺生大酒店楼顶拍摄的,距今也有26年了。从照片上看,当时的温州还少有十层以上高楼,照片上可以辨认的也就十三层的东瓯大厦、工商银行大厦等四五座。

  比如《小南门》,是1988年12月30日从人民路方向拍的小南路,当时道路虽窄,但由于还没有私人汽车,人们出行以自行车为主,路面并不很拥挤,菲亚特作为第一代出租车已经在照片上露面。

  《瑞安飞云江汽车渡轮》拍摄于1988年1月8日,当时汽车轮渡是温州外出交通过江的唯一途径。瓯江、飞云江、楠溪江都有不少汽车轮渡码头。随着一座座跨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温州交通彻底告别交通瓶颈制约,而高速公路、高铁更让温州插上通往外界的翅膀。这张飞云江南岸公交车上渡轮的照片记录的是温州交通的一段历史。

  《温州木材厂木材堆放场》也反映了当时温州的货物运输状况。当时从瓯江上游的丽水、龙泉等地山林采伐的木材,是通过瓯江的水路“运”到温州的。说是“运”,实际上并没有用大货轮等任何交通工具,只是把木材直接放到瓯江水中,顺流而下“漂”到温州的,为了防止单根木材散失掉,由排工将多根木材捆成一排,漂到温州木材公司码头时,由码头工人打捞上来,就这样露天堆放着,销售给需要木材的单位。

  《田间做戏》反映的是当时温州市灵昆公社胜利大队农民看戏。温州是南戏之乡,民间历来爱看戏,不少村庄至今保留着明清时代留下的古戏台,但没有戏台的村庄也不能不看戏,他们可以在田间临时搭台,请戏班来演戏,村民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堆稻草》是1989年6月2日摄于永嘉田间。早稻收割后的田野上,稻草被堆成三层楼高,要堆成这样的稻草堆,需要二十多人合作才能做好。稻秆大多是作为农家燃料,用来烧火做饭的,通常会被捆在高树上自然风干,有些作为农田保温用的稻草则在田间堆成小堆,像这样的大堆是干什么用的呢?郑高华通过多方了解,基本确定是造纸厂收购稻草作为造纸原料而临时堆成的,而且这些“稻草”很可能是麦秆。

  《温州江滨码头》是在当时的温州最高楼十三层的东瓯大厦顶上拍的。画面上是望江路及码头,还有远处的江心屿。当时的望江路有大大小小各种码头,承担着客货运输的大任,有开往上海的民主轮船,也有开往永嘉、乐清等本地县乡的小客轮,还有江心屿游客码头和货物运输码头等。

  《龙舟赛》1993年6月6日拍摄于温州西郭。当时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各类体育活动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造势,温州就举办了第三届快鹿杯龙舟邀请赛为北京加油,这是在勤奋河上龙舟竞渡的一个镜头。温州历史上就有划龙舟的传统,但文革前后被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恢复了龙舟活动,这是当时温州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邀请赛。

  《绞坝站》的镜头在这组明信片中最有历史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这些人在干什么。其实这还是跟交通运输有关。因为当时温州内河运输的船只要想过瓯江到永嘉、乐清去,就要过坝,这个坝有闸门,一来防止瓯江潮涨时江水灌进内河,二来用来调节内河水位。只在潮涨潮落的两个时间段可以开闸让船只进出内河。因闸底较高,船只无法自行过闸,需要靠人力拉船过闸口,这就叫“绞坝”。这张照片摄于1985年10月,是当时的城郊公社黎一大队36村的一个绞坝站。

  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瓯海区巨溪会市》,反映了当时会市的规模以及周边的农舍等农村面貌。会市是温州农村物资交流的一种形式,过去没有网购、没有大型物资市场,农家生产生活用品的采购大部分是通过会市。各地农村一般都会在农历二月至三月办一场会市,好在春耕开始前让农民置办好一年所用的农具、种子和生活用品。瞿溪会市已有百余年历史,虽然现在购物渠道丰富多了,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瞿溪会市还是照样热闹开市。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