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为千年纸山作证——写在周荣光撰著纸山文化记忆丛书出版之际

2021

09/29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作者 黄松光

  何为泽雅?何为纸山?何为千年纸山?何为千年纸山文化?长期以来,泽雅被无标准地名、无行政版图、无文字史料“头巾”遮盖着,人们一直视它为神秘之谜,并渴望打开这块人类自然文化历史“活化石”谜在究竟?

周荣光

  一年多前,本报《年逾八旬的退休老干部周荣光退休十年只做一件事:心系大山著书立说传播千年纸山文化》报道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今年国庆前夕,86岁的“浙江好人”、区退休干部周荣光在经历一场大病磨难之后又不遗余力、倾其心血交出了圆满答卷:“瓯江山水诗路”之中国纸山文化记忆丛书《纸山文化,自然法则》《温州屏纸版画研究》《纸山四宝》《泽雅·纸后策划》《那年,纸山行》《许愿三章》终于分别由新华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付梓出版了。

  结缘:解开泽雅前世今朝

  论“泽雅”起源,说“纸山”出身,讲“千年纸山”身价,道“纸山文化”地位......在历史的长河里,标准答案自然难找,也成为历代泽雅人的历史使命。

  周荣光一个甲子结识泽雅。1952年以永嘉县财粮统计队小组长的身份,第一次翻山越岭去泽雅山区校对山农土地的“田亩册”。1962年,以温州市民政局干部身体负责泽雅山区扶贫济困工作。1982年,经组织批准正式调往上海市医药局党校工作,实现与爱人和儿女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愿望的他,却仍一直牵挂着泽雅,又萌发重返泽雅山区开展扶贫工作的心愿。1987年9月,经两年学习,他从上海市委党校脱产读书毕业,就立刻申请重回泽雅“践行学术研究”,扶贫六载春秋。 

  半个世纪与泽雅结缘的周荣光,对解开泽雅神秘之谜如痴如醉。他发现泽雅曾是个陌生的地名,据发现的建于唐龙纪年间(公元889年)极乐禅寺寺碑记载,此前泽雅已有人类活动,但没有留下明确地名,仅称“永嘉西路诸山”,至晚清《永嘉县志》上才标有“寨下”地名。考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泽雅旧称“寨下”。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有“泽雅”之名,与温州方言“寨下”谐音。 

  周荣光从重返当泽雅“父母官”那天起,就立誓做地地道道的“泽雅人”。他很快跑遍80余个村庄,与干部促膝谈心,与老农结为故友,摸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垅一地、一村一落、一姓一宅等底细详情。他断定泽雅神秘之处:地处瓯江支流戍浦江沿岸,是一个山峦叠嶂、巅峰林立、坑谷纵横、溪流密布、平地狭小的地域,有千年造纸历史,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历以“纸山”为统称。这个区域的造纸方式,长期以来,基本上与《晋书》所载的“造作水轮”“水激轮转”“一起一落春之,即连机碓也”的方式相同,甚至千年不变。

  周荣光将其纸山文化的特征归纳描述为:中国南方沿海山区纸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特殊区域文化,属古瓯越文化的农耕文化的一个支脉。他给“纸山文化”的定义:在原始古老山水文化孕育下,以千年纸山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的特殊区域文化。它是古瓯越文化的一个支脉、中华民族“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千年文化遗产,构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全域“纸山文化博物馆”,给人以智慧与力量。

  周荣光将泽雅人自然文明观叙述为:泽雅人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自然环境构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把田园山水景观裁剪到人居村落中来,融入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和劳动内容、烟火饮食、人文艺术等多方面功利要素以及文化理念,组成“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纸农社会特点的理想环境和协调的总体布局,创造了自己生存繁衍和千年纸山的文明史。这便是形成“在原始古老山水文化孕育下,以千年纸山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特殊区域”的纸山之魂脉。

  泽雅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山水为源,人力为本;平畴建屋,山坡造田;依山种竹,傍水造碓(槽);远水捣刷(料)高山种地;肩担手携,徒步裸履;石(岩)竹(材)制具,柴木生火;山外卖纸,山里为居;野餐为常,家聚为半;杂粮为主,瓜菜为代;全家劳作,自给自足。

  泽雅人的性情气质表现为:粗放原始、古朴真实、简洁直观、自然本源。包括人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性格性情,待人接物、处事行为以及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技术、产品造型、用材质地、民居建筑、生活饮食等方面。

  续愿:叫响“纸山文化”

  纸山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瓯越文化农耕文化的特殊支脉,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宗历史、一脉文化、一种资源。

  2010年农历大年初二,已迈入75岁高龄的周荣光,由74岁老伴当“秘书”、女儿当“司机”,从上海径直出发,一路到庆元、遂昌、龙游、缙云、武义、青田等地吃“菜”比较,开始了研究“纸山文化记忆”首个课题的“纸农菜”之旅。五载春秋下来,他最终搜集了泽雅山区1000余种纸山菜品、上百种炊具,把菜品归纳为23个大类、120个系列、1082种,还有30多种点心小吃、10多种家酒、10多种饮料、18种食疗菜以及一整套的操作方法流程、配套设施设备和宴请礼仪习俗。同时,总结出5大经典特色、6大传统技术、8大饮食文化、16字品质,形成菜品文化体系和谱系,花费100余万元,由新华书局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纸农菜”研究成果丛书:75万字、800余图片的《泽雅·纸农乡味》,从此第一次叫响了中国“纸农菜”并有了自己的谱系。

  屏纸版画是以泽雅屏纸原料基础的杰作,更为温州悠久文明历史孵化产物,曾一度被定为迷信用品而销声匿迹失传。2018年开始,周荣光从探访四大发明中温州尚存的两大发明,即活字印刷术、纸马雕版印刷术和屏纸造纸术(简称“三术)之后,从历史考证和实际应用分析“三术”联姻可使屏纸版画重生的可能性、现实性,提出“三术”联姻有“十同”基础结合点:同源、同流、同艺、同伴、同门、同韵、同道、同需、同求、同命运。实践证明,将温州非遗“三术”联姻而成的成果名命为“温州屏纸版画”,终于使失传久远的古老艺术辉煌再现。他边求索边实践,从10个方面文化脉络予以发掘研究、考察论证,认为它是非遗“三术”元素文化脉络源流之粹,具有独特艺术个性与文化意境韵味:故韵屏纸,瓯风雕术。他完成撰著《温州屏纸版画研究》,成为我国首部古瓯越文化:屏纸版画研究著作。

  “千年纸山”文化脉络告诉人们,泽雅存有“四宝”:纸农菜、屏纸版画、周岙挑灯、四连碓。“纸农菜”是泽雅人文化魂脉之延伸,是古瓯越文化中农耕文化的一支特殊区域的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宝库,给人类社会以提供“魂”与“力”,推动着历史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一宗历史、一脉文化、一种资源。“屏纸版画”是将非遗“三术”技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技艺,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品。“周岙挑灯”是周岙正月十三闹花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有600余年历史,被称作是浙南地区保存最好、最热闹、最有韵味的元宵灯会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连碓”被称为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其四连碓造纸作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荣光撰著的《纸山四宝》,以深度热情、哲理论点论述“四宝”的产生、存在与发展自然物化价值,并用“原著手稿”与“正文对照”方式,成为独特新颖的著作。

  纸山风光秀丽,古纸遗辉;地灵人杰,物华天宝,是一个令周荣光感到有丰富自然生态散文土壤氛围资源的地方。于是,他用文学笔调写下了一篇篇散文等,形成了《那年,纸山行》。他还创作了一首歌词《泽雅美,美就美在泽雅水》,邀名家谱曲,加以高昂雄壮、坚定信心的情调表达,令人振奋无比。

  周荣光在泽雅数十年工作和生活中发现,泽雅历为97%地域山与水,93%人口与纸农的特殊经济社会区域。造纸衰落之后,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资源配置等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也就是它的未来区域规划、资源利用、发展模式以及经营方式、区际经济关系等都需要重组。所以他大胆提出了《泽雅·纸后策划》课题,将中心思想定为“纸后策划”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以特定的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模拟策划设计。

  纸山文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周荣光在《纸山文化,自然法则》中给出了答案:天、地、人、道和自然融合一起,“千年纸山,自然泽雅”这是自然法则,他集中论述了“纸山文化”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及其“在原始古老山水文化孕育下,以千年纸山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特殊区域文化”属性与定义。

  缘笔:出版纸山文化丛书

  十年纸山行之后,85岁的周荣光誓言要在有生之年,完成撰著纸山文化记忆丛书。2020年5月31日,他再次带着84岁且大病康复中的老伴来到温州,将老伴安置在瓯海颐养中心后,自己又扑在出书上,从《温州屏纸版画研究》等丛书封面设计、书样校对、文章修改到书号申请等。正当他没日没夜地赶版时,疾病却突降而至:7月9日午夜,他肝部疼痛难忍,彻夜难眠,直至熬到次日四时多,只身到附近医院急诊挂滴,然后辗转至温州市中心医院救治。在他住院治疗的十天里,他仍不停地在病床上改稿、写稿,并撰写出版发行“众筹”策划书。7月19日,他转院赴沪治疗被诊断为肝癌。7月24日,85岁的他被推上手术台前牵挂的仍是纸山文化记忆丛书的出版发行....两个月后,当他出院康复疗养的当天,就风尘仆仆乘高铁返回温州。一年多来,他一边疗养康复,一边护理老伴,一边继续撰写、修改丛书,并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等“众筹”120万元帮助他实现晚年“心愿”。今年国庆前夕,由他笔耕编著200万字的“瓯江山水诗路之中国纸山文化记忆丛书六册终于出版发行。这是首部反映古瓯越特殊山水风情文化的见证记录,是千年纸山文化遗产之巨作,向世人展示了“瓯越文化遗存,活态保护传承”之瑰宝。

  周荣光自称是为千年纸山作证的最后一次“缘笔”,是一次“党性+人性”的公益行为实践。十年间,他独立完成了写泽雅、说泽雅人、讲纸山、道纸山文化的10本、400万字、上万张图片的珍贵文史书籍,成为破译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集大成之一。

责 编:张灼晖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陈奕如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