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流水上小桥边,参差人家有庙堂 ——记茶山村古板桥和三港殿

来源:瓯海新闻网  
2022年02月25日

  ■周胜春 文/摄

  一

  温州多山多水,为著名的山水城市。位于大罗山脚小镇上的茶山村,也有一条小溪渠,日夜不息地沿着山脚把山上的流水接出来,汇到温瑞塘河。

  有水就有桥,桥因水而生。在茶山村五美路上,即沿着大罗山古道攀登上山的主干道上,有两座并列横跨水面,相距不到600米的小石板桥。它们叫洞桥,所在的这座河叫洞桥河。洞桥横跨在上面, 东西两侧为古榕树与龙溪亭。桥梁建于明清时期,1958年经过重修,桥面两侧有青石护栏,桥身由条石垒砌。由于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及亘古不变的实用性和建筑学意义,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值得细细观看和欣赏。

洞桥

  此两桥承接起五美路与外面世界的千丝万缕,包括繁华喧哗和宁静致远。5米到7米宽的小溪渠,两岸绿荫垂地,青草绿遍,两座板桥其结构形制,绝无差别,相距不远,都横刀立马横跨上面,不知不觉已过了百年光阴。二块宽约3米、长约7米的长石条并拢在一起,连接着溪流的两岸作为桥面。下面是二个桥墩,宽约1米到3米,高度6米,上头纤细下头粗展,呈“兀”字形,由一块块打磨平整的边长约20厘米的正方形石块相垒而成,插在水的两侧,起着载重加固作用,承载着轿面及上面的一切。整座小桥形状颇似央视大楼,抑或是英国那一排排的巨石阵。可见在桥梁建筑史上,这样上窄下宽长方或者矩形的立面,古来有之,为古典传承的构造形制。

  因为桥墩,就形成了桥洞。因为桥洞,就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动感和光怪陆离的印象,诗意的动感就油然而生。溪流在此形成了急湍,在下雨特别是暴雨、雨季的时候,溪床需要承担大量的水流冲击,使原本平静的水面,形成了浪滔汹涌,有时会飞花碎玉般飞溅,如一串串珍珠撒在水面上;有时水浪会狠狠撞击着桥墩,发出雷霆万钧之势,让人不寒而栗。

  在第一座桥桥洞上方的立面上,隐隐约约刻写着一行字,仅能认出来的便是一个“桥”字,是用行书所写的繁体字。其他字由于岁月的剥蚀,已无法辨认,极为可惜。

  同时因为桥墩,可以把桥面的影子倒映在水下面,与上面的实体桥相映成趣。笼络上了岸边的榕树、野花和小草,接上天空的蓝白,还有云朵彩霞的变幻,共同在此聚合相融,影影绰绰,亦真亦幻,浑似走入了虚景深处。板桥还可以拓开延展两头,水流在此起承转合,轮回发酵,波心荡漾。有月光的晚上,月亮倒映在水中,如水的月光,形成水中望月,“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意境。

  有没有“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猜想这肯定有过。桥对于旅人的意义,对于乡愁的记忆,自是深刻,难以忘怀。在这时光的通道里,小桥承载所有行经的行人扁担,还有畜马身上的重担,当然还有流水发怒的渲泄,迄今仍毫发没损,坚硬挺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它的上面,历经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有爱人、家人的离别,自然在此重逢,见证生活五味杂陈的本质,也见到昂扬向上焕发的精神。现代交通条件下,它竟然承载起现代来来往往的汽车,当地人在桥面两边轻装上几条疏疏稀稀的栏杆之后,各种小型汽车就能穿梭如箭了。

  茶山的小桥自是比不了苏州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但这一小溪流引来的二座小板桥,确实也引来了使许多文人骚客和乡间村人都非常向往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让人不由神往。而它虽然没有拱桥的美感,其实只是在设计上采用长方形代替圆形,反而显得更加挺拔坚韧,威严肃穆,没有娟秀柔和之气。

  它当然不是孤立的,桥头一棵800多年历史的小叶榕,主干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虬枝纵横交错,枝叶低垂,轻轻的与板桥低眉悄语,一同促使时光流淌。在温州足可以傲视绝大部分同类树的历史,它似乎也在见证板桥的历史,还有时光缝里熙熙攘攘的故事。

  二

  茶山村的两座桥属固端粱桥,空腹梁桥、桁架桥梁以及整体式桥梁等。据悉,该二座桥当初是居住南侧的居民,为了实现上大罗山耕种方便而自己动手自筹资金建造的。不想这一无心之“壮举”,留下的遗迹延续了几百年,也敲打着古今往来的脚步声声,在上面回响着,激荡着,迄今仍然在响着当下和将来岁月年华之音。

  石板桥又称“梁式桥”,它既在乡间小河上出现,也登堂入室,成为江南园林中重要的桥种类之一。在建设地的选择上,以形式的变化和视景角度的变换为标准,因此又称为“曲桥”。所以我们看到的它们,大多数贴水而过,倩影轻漾,与水中的荷、藕和莲形成观感上的美。

  梁式桥产生于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在黄河流域及其他文明地区得到普遍建造。到了唐宋时期,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西安有名的濡桥就建在这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和广东琶洲大桥等,都属现代的梁式桥。

  当我的脚步从上面走过时,不由想起电影《剑雨》:“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我愿化成一座做石桥,经受五百年的风吹,五百年的日晒,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从桥上走过!’阿难回答。”这是一座桥,是关于佛的,关于禅的,当然也是关于爱的:“我太喜欢你了,把你埋在这里,每次我从桥上走过,就可以看到你了……”这是一座关于“魔鬼”的桥,让人看得胆颤心惊,毛骨悚然,但经过这里,也明白了,人成魔成佛就在一念之间,一桥之隔。

  “小桥流水路萦纡,竹里茅茨是隐居”,小溪的两侧都是参差不齐沿溪就势居住着的人家,小桥边南北还各有一个河埠头,住在附近的居民仍在水里洗衣,夏天时小孩子还可以下来游泳。这里比不了塘河边的那种水上人家,也比不了三垟湿地那种水中人家,但却可以定义为水边人家。跟水和桥的联接,自是密不可分,一针一线一丝一缕都脱不了干系。一湾曲折千年不竭的水流,配上古木和古桥,“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桥流水”,是任何诗意都可以由此产生的。

门台

  三

  而关于禅的,就在旁边,“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在两座桥的左岸边即五美路80号,有一座同样是区级文保单位的庙,叫做三港殿。这里似乎形成了文保圈,象西安一样遍地是宝,这是好事,承继了人类的文明。三港殿是浙南一带非常常见的庙宇,属于民间信仰场所,是为了纪念瑞安一位姓陈名逸字子良的庄济圣王而设。此人也被称为“三港爷”,“三港庙”之名由此而来,主要是因为他抗灾防灾造福一方百姓的善举,而入庙被万民供奉。

  三港殿只有一进三座建筑物,屋脊上飞龙雕刻得细致入微,腾空欲起,动感十足。几条龙相互之间张牙舞爪,虎视眈眈。而屋顶是高高耸起的歇山顶,还有一下子缓冲下来的平顶相结合,显得气势非凡。右侧的边檐,做成了重檐,但是檐之间的距离,却很细微,二檐几乎重在了一起。檐顶上用的是黑瓦,下面顶着几根砖柱子,是现代人为了保护檐所为。上面的脊做的很高,顶上坚起约有10厘米高,除了龙之外,精雕细刻着其他各种花朵和植物。

  一层的建筑进去后,正门相对于其他寺庙,造的要精细得多,大门上均有凶神恶煞般的门神,两边的小门上也都是布满了壁画,有仙女、八仙等类型的人物,莲花、枝叶等植物。右侧墙壁上还别出心裁地开了一个圆型四周缀着莲花的墙洞。屋顶里面的勾梁纵横交错,里缠外绕,典型运用了木建筑榫卯手段进行连接和固定的原理。

  右门前方路上二个相对相望的门台却是非凡之物。门台有一人多高,其中一个左边紧挨着庙宇的墙,下方上圆,四方形石柱子,棱角四绽,锋芒毕露。上方半圆形的立面上,外表已脱落,上面只依稀辨认出有“子宇”二字,其他画图或者字样都已经踪迹难觅。只是在左边柱子上看到“天宝物华”,右边柱子为“地灵人杰”,上面的颜色已经全部剥落,共八字,为行书繁体。

  在庙宇的院子及大殿里面,有很多善男信女在点佛灯上香。可见此处居于村落之中,河流之畔,大山之脚,也是风水宝地,香火自是旺盛。自古庙宇的驻地,都是好风水的地方,这种慧眼,现虽然得到了传承,但仍没有古人那种独特的视角和智慧。

  据悉,该庙也是建于明清年间,为茶山村村民集资所建,主要为了保佑身后大罗山的山体不滑坡和面前小溪不发水灾而建。因为是木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也屡遭火灾破损,也历经了多次翻修,但主体框架建筑迄今仍保持原样。

  “绿树青山带晚霞,树间处处有人家。”远处青山如黛,眼前流水如昔,小桥绰绰,人家绰绰,古庙迢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让人居的水平走向何处,但此处的人间的处处是风光,处处溢满着的诗情画意,却是亘古改变不了。

编辑: 陈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