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唐诗“四和四寄”写仙岩

来源:瓯海新闻网  
2022年05月24日

周胜春/文 玉子/摄

  仙岩风景区位于大罗山西麓,形成于白垩纪间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年代冰后期的大海浸造,自然风光旖旎,有“九狮一象之奇,五潭二井之秀”之称,早就蛮声于外。谢灵运诗《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和朱自清散文《绿》使它声名鹊起。但他俩也应是慕名而去,不会是因缘巧会,还写下了诗篇和文章来抒发和纪念,朱自清还去了二次。可见仙岩不是养在闺中人不识,而是“夜夜龙泉壁上鸣”,是金子早晚发光的问题。其实仙岩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诗人的足迹和笔墨,留存诗歌就有100余首,而以唐朝尤为多产。 

梅雨潭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歌的书写数量和艺术的水平,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迄今仍然未被超越。唐德宗时期,曾供职于温州的路应,一首写“仙岩四瀑布”的诗被录入《全唐诗》,中有“水激千雷发,珠联万贯垂。阴晴状非一,昏旦势多奇……猿声响深涧,岩影倒澄池……干云松作盖,积翠薜成帷”,但“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雷响潭和龙须潭,还有一个可能属于南雁荡景区,各个时代区域划分不一样所致。仙岩景区曾经归入南雁荡山,第四瀑应是指南雁荡山的瀑。诗中写到瀑水流下来,发出千个雷鸣般的响音,垂挂的水珠如一串串长长的珍珠,景象也随着天气阴晴和晨昏时节不同而有变化……在涧流之中,听到猿叫的声音,高大的岩石倒映在澄澈的水池中。这里的岩石应是指石峰,或者裸露的大石,大罗山系石头山。密集高大的松树,可以为云朵的盖子,片片的青翠可以作为帷帐。作者随着视觉的变化,写到瀑、猿声、山峰、松树和青翠,应是沿着梅雨潭方向的经典路线往上攀登,再往东侧下来。猿声让人想起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猿猱欲度愁攀援”,虽然没有后者在大开大合、壁立千仞之间,却也似乎能够引起遥相呼应的共鸣,感同身受。从题目看,应路此诗是寄给朋友李纾、包佶的。 

  德宗贞元间李缜写仙岩的一首也在《全唐诗》中:“晴光散崖壁,瑞气生芝兰。中有四瀑水,奔流状千般。风云隐岩底,雨雪霏林端。晶晶含古色,飕飕引晨寒。澄潭见猿饮,潜穴如龙盘。坐憩苔石遍,仰窥衫桂攒。”此首中,从题目“游仙岩四瀑布”来看,应是循着路应的足迹而来,写后也是寄给朋友的。写到阳光散在山崖上,把水汽蒸腾了起来,形成了仙雾缭绕,表明时间为清晨或早上。瀑布的水流奔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状。从上面经过,可以听到岩石下面有隐隐如响雷般的瀑水声,应是经过了雷响潭。“雨雪”可以看出是在冬季。整个山林的底色是晶亮的,有冰天雪地的古色在里面,冬风吹来寒冷。这与谢灵运的“冰雪冷心悬”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对于山水的感知,古今相同。河水清澈,有猿在嚎,一个个水潭象龙之盘卧状,雄壮绵延,苍劲有力,这里应是指三皇井一带。“攒”写得非常有动感,春天林木的叶子开放簇簇相拥形成密集森严的林中景象,扑面而来。从题意来看,此诗“奉和郎中”有和曾担任过尚书屯田郎中路应的诗,有寄李纾、包佶。 

梅雨潭边石刻

  戴公怀写的题目变成了“游仙山四瀑泉”:“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溪垂绿幽暗,岩度白云幽。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淙潨泄三四,奔腾千万秋。寒惊殷雷动,暴骇繁霜流。沫溅群岛外,光摇数峰头。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飕。”题目中将仙岩山写成了“仙山”,这与下面的“轩辕”做到了呼应,也承应了谢灵运的“低徊轩辕氏”,当然这都是跟黄帝在此修炼得道升天而去的传说有关。在他的笔下,仙岩是“莽苍野”,属于世外桃源,还有“溪垂绿幽”。在游玩的路上,溪水在绿荫垂蔽的地方,只听见水声叮咚看不见水流样子,作者可能去过雷响潭、龙湫潭(龙须潭)。“淙潨”指急流、瀑布。石峰在白云处,跟张又新的“岩影倒澄池”视角不同,石峰屹立高耸天际的景致一样。“沫溅群岛外”,从谢灵运到帆海、张又新“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可见当时大罗山脚和东北部还属一片汪洋大海,但是群岛耸峙,陆地已经慢慢的从海底升起来。“数峰”也说明诗人登到了山顶,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了。“石奇”和“清冷”均是仙岩的鲜明特征,作者在这里用了“藏”,进一步突出“奇绝”独有的意境。诗人孟翔也不例外,题目是“游仙山四瀑布”:“……悠悠几千岁,翳荟群木繁。奇状出蔽蔓,胜概毕讨论。沿崖百丈落,奔注当空翻。下如散雨足,上拟屯云根。变态凡几处,静神竟朝昏……方思谢康乐,好事名空存。”“几千岁”应是指公元前2000多年黄帝在此修炼的传说开始的时间,又或者当时有记载仙岩风景被开发发现的时间,前句“疏凿意大禹,勤求闻轩辕”看,大禹治水和轩辕在此修炼均距唐约2000多年。“翳荟”指草木茂盛,在奇山怪石之间长出的藤蔓。瀑水如雨,上头接上了云朵,极言其高,也是“梅雨”名的由来,是其安身立命扬名江湖的显著独特性之一。他再次写到景致在朝昏不同时段的视觉变化,造成观感的不同。诗中也提到了谢灵运,说他在此游玩写诗,是好事情,但只留下一个空名,极言其只在精神方面给自己和后人受惠。 

  写入《宋高僧传》、刘长卿有《送灵澈上人》、一代道家宗师、道家学派创始人灵澈上人写下了“题仙岩瀑布十四韵”,不过只是和路应:“扪险路坱圠,临深闻潺溪。上有千岁树,下有百丈泉。清谷长雷雨,丹青凝霜烟。遥将大壑近,暗与方壶连。白石颜色寒,老藤花叶鲜。碧山东极海,明月高升天。”诗人笔下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先是溪声传入耳来,那时山上“千岁树”估计很多。大罗山宝岩洞口有一棵金芯茶花树在那时约为20来岁,一直长到现在1200岁还枝繁叶茂,绿意盎然,被誉为“千年茶花”。不知道那时的灵澈上人,有没有发现处于幼年时的它?

翠微岭

  从上述诗歌中,可以总结出仙岩风光的特点,瀑布的万千气势又姿态万千,如雷鸣响又如梅雨轻洒,溪水的欲抱琵琶半遮面,深邃之中若即若离,岩峰的直插云霄又千奇百怪,林树的密集、细腻又苍茫,仙气飘渺,云雾袅袅,一派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无愧于第二十六福地之美誉。

  《红楼梦》里第三十七回,探春提议,约有文采的几个人在斋园中成立海棠诗社,且出“咏白海棠”为题,要求每人各作一首,林黛玉、薛宝钗、史箱云、贾宝玉、探春等人都作了,结果是林黛玉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原因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从外形、内在和精神气质都是写活了。 这是赛诗,跟命题作文差不多,但跟和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百变不离其宗的是古人的文雅、好学和好诗。上面的五首诗中,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真的要选择一首的,个人觉得戴公怀的“淙潨泄三四,奔腾千万秋……沫溅群岛外,光摇数峰头……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州”,在视野的放眼开阔上,文思的开放程度上,让人看到时空的转换,显得大气澎湃,气势不凡。 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上述的几位诗人,相互之间都是在和诗,或者寄诗。可见当时的文风鼎盛,唐诗达到高峰绝非偶然。他们之间有没有约定不得而知,但是根据路应的原诗,追寻他的足迹,踏访美景胜地,跟着和诗一首却是事实。而他们和诗定的点,就是仙岩的风光,无形之中人和诗成为了仙岩的代言人,传声筒。这是自谢灵运贬到温州游历山水创立山水诗派以来,“宦游”成为了文人的一种传统,即在地方任官期间,都要去一趟当地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写诗赋词留下纪念,这是他们休闲娱乐最为热衷的方式,也是寻求思想表达载体寻找精神寄养的方式之一。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吴   远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