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明信片旧事

来源:瓯海新闻网  翁德汉
2022年05月24日

  ■翁德汉

  这十年里,我搬过五次家。每一次搬家,有几个袋子都是亲自搬运的。其中一个白色的袋子里,装着一张张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到结束的那段时间里,初中同学、师范同学,和工作后学生送的。其中一些人的名字认得,但我却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历史上的第一张明信片诞生于1865 年,源于一位德国艺术家绘于硬卡纸上的一幅精美画作,至此以后,明信片作为一种具有图像力量的通邮方式而广为流行。”明信片和我的智能手机一样长,宽了半倍,携带比较方便。应该是我读初三的时候,也就是一九九一年开始,文具店和供销社里一叠叠的明信片非常受学生欢迎。那段时间,正是伟人南方之行的前一年,国人在思想上已经逐步打开来,明信片的流行,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佐证之一。

  明信片单独一“片”,正反面印刷。正面是彩色的,一般是人物、风景和鲜花。

  台湾的小虎队组合,在我读初中时比较风靡,明信片上的人物经常出现他们的照片,或三人成框,或单独一人,或夹杂其他女生。我记不起是几时开始听他们的歌曲,但绝对是先看到照片的。照片,自然是从明信片上而来。我手头这张“小虎队”,里面有五个人,除了三个“虎”,还有两个女生。除了三个汉字“小虎队”,还印制有拼音“XIAOHUDUI”。这张是一位叫李强锋的同学送给我的,但是记忆里没有此人的印象。

  还有香港明星周慧敏和林忆莲的照片,她们一脸的胶原蛋白。也有一些明信片上面印着歌星的照片,下面则是该歌星所唱的歌词,倒也称得上是匹配。可能是印制机构胆子不够大,大部分的明信片,少男少女都是无名者,看了几十年新闻的我,都认不出他们是谁。

  风景图片占了大部分,有瀑布、山峦、公园、树木等等。单单图片,显得单调了,一般都会配上一些抒情式的语句,以分行的方式呈现。当然,这个分行不是诗。一张白桦林的图片上,配印着一个叫丘特切夫的人的名字,上面还竖排着四行诗。一张花田的图片上,则配一个叫耶可希森的人名,上面印着“是哪个播种人/走在地上/播下我们内心/的火种”。这两张风景明信片背面是空白的,大概是我自己买来,却没有送出去,所以一直保存着。

  在明信片的背面,有十二个小框框,一个大框框,三行空格线。小框框上面六个,下面也六个,上面的却比下面的大了一些。这框框是填邮政编码的,上面是收件人的,下面是寄件人的。大框框是用来贴邮票的,但是我手里的明信片,因为是同学之间相互赠送,都不是通过邮局的,所以大家就在里面写上一个“赠”字。我甚至觉得,这些明信片通过邮电局邮寄的少,相互之间送来送去的多。

  三行空格线,第一行是写收件人地址,第二行写收件人名字,第三行写寄件人名字和地址。但是地址长啊,一行肯定写不下,往往会侵占下面的空格。如此一来,第一、二行都写了收件人地址,第三行写了名字,那么寄件人的地址和名字都没有地方写了。我保存着的一张明信片就是这样,空格的地方写着:“大哥:你好吗?在这新年来临之际,我祝福你,永远都祝福你。”邮戳的时间显示是1995年12月22日。但是,上面没有一丝寄件人信息。

  明信片上所写的字,千差万别,初中毕业后就没读书的人,其字也就没有进步的欲望。写得端正的人,要么考上了高中,要么考上了师范。这其中,我是例外。可能我手里的明信片都是年少时收到,或者购买的。受众都是学生,明信片质量自然就一般了,有好几张已经自动开裂了。有的裂成两张,有的裂成三张,都薄薄的,只要轻轻一戳,似乎马上就破了,弄得我意兴阑珊。

  明信片属于邮电系统管理,上面直接印着“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有人学那个外国人,直接在硬纸板上画下来,然后贴上邮票,邮政工作人员会收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在如今快递业务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一位作家去邮局寄几本书,工作人员居然还死板地问书是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还会在二三十年前受理一张自制的明信片吗?

  邮政部门可能觉得不过瘾,后来搞了一种“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在原来尺寸上,加了一部分,正面是编号和说明,背面是“领奖人填写内容”。我所收藏的有奖明信片,分别是1996、1997和1998年的。1996年的明信片说3月3日开奖,3月4日公布;1997年的说2月20日开奖,2月21日公布;1998年的2月10日开奖,2月11日公布。这三年,开奖时间各不一样,倒也有趣。

  我这几张有奖明信片,只有一张是别人寄来的,其余都是自己收藏的空白的,整个片面都是完整的,兑奖部分也没有剪下来。这套明信片刚推出来时,比较火爆,我还记得初中校长在学校走廊上和教师们说谁中奖了,大家相互祝贺。他那个神态,我至今还如存电脑般的存在脑海里。我也没有听说谁特意去兑换,可能过程太麻烦。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十来年,开始在一所学校里当校长,当地邮政工作人员来推销有奖明信片。碍于面子,我买了几打,无聊时,给瓯海区范围里的其他学校校长寄了这种明信片。寄出后,我就后悔了,因为所写的字太“出众”了。果然,一次校长们在一起,就有人拿这个嘲笑我,说我的字有特点。从此,我就再没买过有奖明信片了。

  “时至今日,明信片俨然成了某种怀旧之物,但旧时的情感温度依然在这一张张卡片中存留,而这个命名为‘明信片’的展览,便是由这种追忆明信片的冲动而来。” 我所收藏的明信片没有多大的价值,但的的确确承载了我一段时间的美好记忆。就算记忆模糊,却坚固地一直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盘旋。

  写这篇文章时,特意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一直坚持到现在,倒成了一种文化……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