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梅园新事

2022

11/01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牵魂绕的老家,给人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温暖。我的老家叫梅园,旧名叫塘下坑。今年高考成绩揭晓,村里爆出了一条轰动十里八乡的新闻:同村考生凌晨高考总分并列全省第一。8月21日,另一条新闻再爆出: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31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揭晓,出生于梅园村的瓯海中学高二学生陈宣之获金牌,并提前签约保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历史的长河里,我的老家是个群山环抱、绿水青山的自然村,沿塘下坑溪边住着数十户人家,曾有造纸的水碓、榨油的油车,是个安居乐业的小地方。这里与“白鹿衔花”传说的温州鹿城只有十余公里,只要爬到村后山顶一一龙头背远眺,鹿城和瓯江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历史辗转至上世纪五十年后期,一个伟大工程惊动了山神:1957年9月,攸关白鹿城内数十万市民吃水的引水工程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周邻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来了,有工农商学兵坐船来的,有靠双腿走路来的,左拿锄头、右扛箕畚,成千上万修坝大军涌到这里……1958年7月,仅经十个月奋战,一个专为温州城区供水的塘下坑水库建成竣工。这也是温州第一座自来水水库。

  据村里年长的老人回忆,当年为了造水库,原是塘下坑自然村的村民舍去了房屋、生活习俗,牺牲了谋生产业,举家迁往到水库下游的梅园等7个自然村。其中“漈下”因村后小股瀑泉自髙处泻下,人称水漈而得名;“前桥”因塘下坑溪上建有石桥而得名;“下四碓”因溪流自上而下有水碓四座,以坐落第四座水碓得名;“枫林”因溪边植有枫树林而得名。

  梅园,上世纪五十年初叫“塘下坑连队”,人民公社化时期称“塘下坑大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才改称“梅园大队”,后再改“梅园村”沿用至今。据首部《瓯海区志》记载,梅园名因相传汉梅福隐居梅屿山时在此辟园种植梅树而得名。方园2.2平方公里,耕地与山地比例1:1,各有400亩,曾有黄桃、柑橘、杨梅等特产,主种水稻、番薯,兼以打猎、樵柴副业。全村488户、1876人,名胜古迹有庆全寺、宋张辉、全州知州赵昌裔名人墓葬,还有塘下坑水库两岸绕山有古称城门外、溢洪道、青龙潭、砚瓦槽、头垄脚、塘下坑民居旧址、紫砂里、大鼻头山、坟庵旧址、天水岩、马迹坦、乡贤梅花、银杏园、楊府山旧址、豹狐潭、长垄岗山、大扦山、阴平山、阴水潭(蝙蝠洞)、思留山等,如今已建成一个环库的塘下坑森林公园。

  一方水养育一方人。小小村庄“才子佳人”辈出不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村里出了第一位大学生叫周兴旺,考取的就是浙江最高学府一一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一直当教授。到了八十年初期,村里再添一名大学生黄建新,考上杭州商学院,同样留校直至当教授,如今是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他的女儿也考取我国高等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还登上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举行的首届全亚洲英式议会制辩论锦标赛,荣获EFL组冠军。后来,村里还有如陈寒艳等考取厦门大学等”985”“211”名校。还有数十名农家子弟中考、高考榜上有名,毕业后名成功就,仅今年初就新冒出两名“县官”而被传为美谈。甚至有参军提干、出国留学等等出众者辈出。

  2022年高考揭晓,浙江高考成绩并列第一的考生出自梅园村,这是令人振兴而惊喜的大事,自然名传乡里。他是我家的小邻居凌晨,参加高考以总分710分,位居浙江省高考榜并列第一。

  因为凌家离我老家房子相隔仅二十来米,他的爷爷凌桂汕年逾八旬,是曾在铁道兵服役七八年的退役老兵,还到过越南等支援铁路建设。退伍后一直留在村里当支部委员,后来任村农经社社长, 还当了一届“村长”。他的家教向来严谨,一直教育子孙爱国图强,长子凌柏前中举“中专”,杭州化工学校(现为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温州三维集团;二儿子凌贤忠自巨溪国际牛皮大世界开业就开了一家叫“恩必思皮行”。他儿子凌晨自幼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一直学习勤奋,小学就读于郭溪一小毕业考成绩全校第一,就被12年一贯制民办寄宿学校一一温州育英国际学校“抢走”,并颁给巨额奖励金,正中了俗语说“读好书就是替父母赚钱”,这在农家是何等荣耀的事。

  其实,瘦高个子而聪慧的凌晨确有个人不一般的学习天赋。他不但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学习方法得当,平时乐于攻克难题,并把攻克难题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尺子,在日积月累的解难题中取得优异成绩,经常参加各种竞赛并曾荣获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

  眼下,我的手头正有一张凌晨用工工整整写的中榜“密诀”:“在高中阶段对知识的理解透彻重要,以此为目的我有本错题本,积累笔记等手段。记好笔记不是一定要花花绿绿的,甚至也不一定一直用特定格式.....但笔记条理一定要清楚,最好能将某科的不同知识的版块分清,这样便于复习。复习时注意反复念笔记本,翻来覆去看。心态上要看谈考试。语文的学习重点在思维方式,辅之适当的积累,写大阅读,多写作文.....数学侧重是自己找题狂做,但不要单调重复而是以见识更多的技巧为目的......”

  正是凌晨勤奋苦学有了回报,今年他的高考总分结果为710分,其中语文126、数学148、外语142、物理99、化学98、生物97。

  一个村庄出了全省第一的考生,凌家几乎天天是门庭若市。北大、清华的老师竞相登门,结果还是被北大招生组捷足先登,凌晨被元培学院录取,成了全国最高学府的未来之星。接着,当地“父母官”登门来了,母校老师贺喜来了,亲戚好友道喜来了,还有真巨溪国际皮大世界老板也上门夸赞:“做牛皮的就是牛!”

  正在全村正沉浸欢喜之际,另一条喜讯接踵而来。8月21日,第31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揭晓,出生于梅园村的瓯海中学髙二学生陈宣之获金牌,当天与北京大学“抢走”,并提前录取于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专业。他的父亲陈胜烈告诉,陈宣之分别在郭溪一小、塘下中学读小学、初中,以优异成绩考取瓯海中学。因为他常规成绩尚可,但相对于复习更喜欢学习新知识,高一时听说学校开办生物竞赛班,他便踌躇满志的走上了学习生物的道路。而生物也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它的异彩纷呈极大的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他高一花在竞赛的时间不多,以高中学习为中心,只当做“课外书”凭兴趣读了生化细胞等,看了几本竞赛书应试,联赛省二等奖靠前,高二时便一门心思扎入生物学,获省竞赛一等奖。课外他也是一热血青年,喜欢“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句话。从前他是跆拳道区队队员,五年获得多枚市级、区级金牌。后来以学业为重,但仍热爱运动。最大的爱好是排球,三大球的比赛都爱看,如果没近视想去当兵。他曾担任班长、团支书。他说,高一看了《觉醒年代》后以蔡元培为偶像,现在变成了达尔文,“达尔文让生物学变成了一门科学”,希望自己也能乘坐自己的“小猎犬号”扬帆起航。如今,他终于如愿现实“北大梦”。瓯海中学校长金志正告诉说,陈宣之同学在学习上,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对事物的理解深刻透彻;对待学习专注且自律,有明确的目标且持之以恒。在能力上,曾担任班长、团支书,热心班级事务,团结同学,顾全大局,主动性强,做事有条不紊。在生活中,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沉稳大气,热心友善,生活方式健康,热爱运动。总之,宣之是一个有大格局,深受老师同学喜欢的好同学。

  老支书陈华旺感概地说,水向西流,是梅园的风水特点;忠诚孝敬,是梅园的村风。凌晨、陈宣之金榜题名,不仅是凌家、陈家的骄傲,连左邻右舍、远房亲戚及全村人都跟着沾光。我也自豪骄傲地说,梅园确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