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西 岗 洞

来源:瓯海新闻网  王踏波
2022年11月29日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温州曾发生一次严重“海溢”,这是800多年以来温州发生的一次史上最大的水灾。据传当年那场大水,一直漫到潘山。在潘山岩头,至今还留有一个据称是当年用于撑篙系船的窟窿,到现在人们还将其称之为“潘山岩头插船扦”。相传乾道二年的大水,整个温州城淹没时,唯有居住在潘山(原称泮山)木姓和西廓的谷姓两户人家因房屋地势高而幸存。

  潘山自然村建在一巨大的岩坦上。西侧较陡,当地人称之为“潘山岩头”,往下延伸形成一条山岗,称“西岗”,一直延伸到五美园实际寺大雄宝殿后面。在潘山岩头下斜处有断裂带,由于地壳运动,经常发生山崩,石块夹带着砂石紧紧地塞在断裂处,经雨水冲刷,冲走石子泥砂。一些巨大的块石夹在裂缝的顶部,形成上实下空的千年岩洞,因处于潘山之西,人们习惯称之为“西岗洞”。

  经过大水,西岗洞被山洪带来的乱石泥砂彻底掩埋。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慢慢忘记了西岗洞的存在。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到了清朝,西岗洞口经过风吹雨打又渐渐露了出来,慢慢形成一个可容纳十余人的小岩洞,成为种山人遮风避雨的地方,给大家带来方便。

  清初,痘疹天花传染病流行,就连同治皇帝也感染而丧命,更别说民间肆虐,夺去多少生命。潘山也不例外,痘疹疫情严重。当时医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病毒根本无力应对,只得求助神灵驱病解厄。当地人于是在西岗洞口建起金氏娘娘庙,以祈求神灵保佑。到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这一百余年间外敌入侵,战火不断,乒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宗教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困难,而陷入低谷。西岗洞旁的娘娘宫因无人修理而倒坍,以至消失。西岗洞也落得来人稀少,就连当地人也很少提起西岗洞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潘山著名南拳大师木格畴先生在西岗洞口倒挂大岩石上雇人刻“西岗洞”三个大字,才使其有了一点生气,也偶有善男信女来娘娘宫遗址上点上蜡烛香火祈福。

  潘山陈松弟一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从山上搬下来住到山下。两夫妻勤劳节俭,日子过得安稳。子女都长大成家立业,他们俩本可以在山下的家里享清福了。但松弟家有杨梅园在西岗洞边,他在管理杨梅树时,经常看到有人来点香祭祈,无遮挡风雨之地,很是不便,便萌生恢复建造娘娘宫的念头。松弟老婆听了觉得是好事,就叫他带头,重建娘娘宫。松弟办事谨慎,为人守信,种田打岩,几十年如一日,老老实实干事,认认真真做人,在地方上享有声誉。听说松弟要重建娘娘宫,大家都赞成。就这样,夫妻俩说干就干,在山上没日没夜地干起来。在众人帮助支持下,不多久一座三间小庙建成。松弟夫妻又把西岗洞进行清理,把岩石上的“西岗洞”三个大字用钢丝刷洗出来,涂上油漆,安上石凳石桌,供人憩息。

  1998年秋夏之交的一天,天气晴好,干了一天活的松弟夫妇不想下山,晚上就住在庙里。晚饭后在庙前小院里散步。一轮明月当空,天地山川,似云似烟,大罗山夜景美得醉人。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随处都有蟋蟀的叫声。夜幕弥漫在空中,所有的景物都在梦幻之中,眼睛所接触到的一草一木,都不像白天那样现实,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在寂静中,只听见西岗洞里传出潺潺的流水声。二人觉得很奇怪,这天气,这洞中的流水从哪里来的?于是他们就进入洞中以探究竟。仔细听来,流水的声音是从脚踏着的地下传来的,莫非下面是空的?莫非洞中还有洞?为了解开这个迷,还没等天亮,他们就带着工具,试着往下挖,不曾想这一挖就是二十几年。

  松弟种过田,开过岩,练就一副好身板,干起活来,样样都内行。掘开砂石,撬开块石,慢慢地露出一点空隙,里面黑咕隆咚,只听水声更响了。再挖下去,下面全是乱石泥砂,真是空的,是洞中有洞。夫妻俩可兴奋极了,这封堵了千年的岩洞,被他们发现了。他们憧憬着西岗洞在他们的手中成为大罗山的仙洞。

  大罗山由花岗岩构成,跟石灰岩构成的天然溶洞相比,或许少了些大开大合的气势,甚至从真正意义上说不能算作洞。而是大自然的运动,造成大罗山的块石错落堆积形成大小不一的断裂的石间缝隙。这些间隙就成了洞的存在,这也包括茶山五美园顾公洞的地质构造。所以大罗山的洞多了份蜿蜒曲径和幽秘未知。

  西岗洞是地壳运动形成岩石的断裂带,因山体坍方,大岩石夹着小岩石,固定在断裂带的顶部。从某种意义来说,挖掘比其他工程危险得多。从洞口往北而下,全被石泥砂堵住,只有地下暗流在空隙里穿梭。这就是松弟夫妇听到的水声。从那天起,他们就没日没夜地挖,想早日把它挖出来。原以为下面很快就会挖到底,却万万没想到,越挖越深,挖不到头了。子女们心痛父母劳累,多次劝说他们休息养生,安度晚年。有多少人冷语讽讥,说凭他们二人想把西岗洞挖出来,真是痴心妄想。但松弟夫妇就是不听子女的劝告和他人嘲讽,只管挖自己的洞。从孙子呱呱坠地那年开始,到现在已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从他们五十多岁,挖到现在已是七十多岁,没有停过挖掘。按照他们的话,是越挖越有味道。他们挖洞过程中,不知受过多少次伤。二十多年倾其所有,至今夫妻俩亦没有参加过任何保险,生活过得十分清贫。但是一想到要是挖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罗山仙洞,千秋永在,这是他们的梦想,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继续挖下去。

  二十多年过去,西岗洞变大了,变深了,可容纳百人以上。洞宽处,安放石凳石桌,可容十几个人在这里休息,而最窄处只能一人猫腰通行。为了安全,他们每挖进一点点,首先检查顶部会松动的乱石,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他们还经常把洞内的岩石、石壁进行清洗,并安装了电灯照明,洞内冬暖夏凉,人进去参观游览非常舒适。洞的两壁上,刻满各地文人墨客的题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联、题字将体现西岗洞浓浓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了一对目不识丁的农民夫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

  近日松弟拿着电筒指着洞深处,对笔者说,下面还很深,还可以继续挖下去。继续挖下去,没准有那么一天,一直能挖到五美院观音洞。

  西岗洞不是大自然的造化,是陈松弟夫妇二十几年的坚持,二十几年的心血,为大罗山留下一个独特的观光景点。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后代留下榜样。西岗洞作为一个地名标志,也将千古永留:

  开岩挖地志吞天,

  浩气长驻西岗前。

  矢志凝情力挖洞,

  愚公再现创新篇。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