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一代教育大家陈傅良

来源:瓯海新闻网  黄卫东 文/图
2022年12月06日

  在温州大罗山西麓,瓯海区仙岩街道仙北村仙岩风景区梅雨潭景区积翠峰脚下,千年古刹——圣寿禅寺(俗称仙岩寺)西侧,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祠堂叫“陈傅良祠”,原名“止斋祠”,曾名“陈文节公祠”,是明弘治年间邑令高宾为纪念南宋时期永嘉学派先驱陈傅良于此开创“仙岩书院”而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

  陈傅良,何许人也?他是我国历史上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但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温州教育志》里将其列为温州教育史上重要名家之一。

陈傅良祠

  陈傅良,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南宋高宗朝绍兴七年(1137年)农历十一月廿四日生于温州瑞安县帆游乡三都湗村里(今浙江瑞安塘下镇凤川村),卒于宁宗朝嘉泰三年(1203年)。陈傅良幼年时父母相继双亡,赖有祖母抚养,自小家道十分贫穷,其有诗自述身世:“我亦窭人子,风雨蔽蓬户。”正因为家道贫穷,生活艰难,加之祖母的训导,练就了陈傅良发奋图强、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鲜明个性。他从小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经常通宵达旦,为其以后从文、从教、从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傅良少年时期常随祖母出入当时名闻遐迩的仙岩寺。因为在北宋时期,仙岩寺就先后获得第三代真宗皇帝赵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敕赐“圣寿禅寺”匾额、第六代皇帝神宗赵顼赐赠“昭德积庆禅院”匾额,鼎盛一时。寺院高僧辈出,各方贤达频聚,人气旺盛,文风盎然,时有“皇祐三先生”(王开祖、丁昌期、林石)、“元丰永嘉九先生”(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张辉、戴述、赵霄、沈躬行)皆有往来。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氛围里,聪明好学、勤于思考的陈傅良,不断经受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很快便以一手别具一格的文章脱颖而出,闻名乡里。

  于是,未及弱冠的陈傅良便被乡里私塾聘为教书先生,谋求薄资以济贫苦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教书方法的得当及其自身的不断学习进步,很快引得周边和城区私塾的青睐。

  不久,二十四岁的陈傅良被主持温州城区南湖茶院寺学塾的毛崇先生看中,延请该塾讲学。跟随陈傅良从学达四十余年且后来成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曾记述陈傅良当时执教的盛况:“初讲城南茶院时,诸老先生传科举旧学,摩荡鼓舞,受教育无异辞。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陈编宿说,披剥溃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士苏醒起立,骇未曾有,皆相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亦藉名陈氏。由是,其文擅于当世。”(《水心文集》卷十六之《陈公墓志铭》)

  陈傅良的教学名声由此不断远播。特别是“时文”教学中,他花了很大工夫,撰写了一大批供学生仿效用的范文,广受欢迎,声名大震,成为南宋时期风靡一时的“时文”高手。

  因其文章出众,教学得法,“岁从游者常数百人”(蔡幼学《陈傅良行状》)。除温州本地学生外,还有“台、越间从余游者几百余人”(《止斋集》卷五十)。

  二

  陈傅良在城南茶院执教后期,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温籍著名学者薛季宣从湖北鄂州武昌县令任满归里,在温候缺。乾道二年(1166年)和乾道三年(1167年)间,常来城南茶院,遂与陈傅良结识,并热情地“间来教督之”,这为陈傅良向薛季宣请教问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是这种“间来教督之”的引导,使陈傅良的思想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经过内心激烈斗争,他毅然结束了原来的执教科举之学,做出“谢徒束书,山间屏居”的决定。

  薛季宣——永嘉学派的开创者,对陈傅良的治学显然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以谋生为目的执教科举之学,到以探求儒学真谛为宗旨的真正治学,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陈傅良从此踏上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进而在治学“经世”目的、经典研读方向、治学方法和要领上,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直至永嘉学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树立,最终成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仙岩寺是陈傅良真正的治学起点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仙岩寺是陈傅良潜心屏读的初居地,也是他真正治学的起点。在陈傅良的治学路上,仙岩屏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带来陈傅良一生生活、学习方式的显著变化。他“山间屏居”,在仙岩僧舍潜心屏读,但不是佛教徒与世隔绝的“闭关”屏读,而是同时也带了少数学生,“与其徒一二十辈,聚课仙岩”,“在城南时群居累数百,及屏仙岩之阳,至者盖十一”。所以这只是有选择、自愿坚随的少数骨干精英,主要有蔡幼学、周勉、林正仲、林懿仲、王绰、林后实、章用中等十数人。陈傅良一面自己潜心研读,一面师生共读,教学互长,提问、解答、共同讨论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成功的方式。后来的仙岩书院,就是仙岩屏读的延续。

  《陈文节公年谱》称:“公自闽归后,从游益众。”他在《答贾端老》书中云:“懿仲诸友已决谋迁书院于先人境下,以为来岁过从之地,入春便下手,春暮当奉约矣。”又云:“近诸友为迁仙岩书塾于屋西偏,今未就工,后月足以奉益管之欢。”这时书院规模日益扩大,“从游益众”,正式开办了仙岩书院,地址先设在仙岩寺旁边,就是现在的陈傅良祠,后迁到他的老家湗村。这是他一生教书育人事业的高峰,可称为“仙岩书院时期”。

  仙岩书院时期,是陈傅良一生中执教时间最长、教授学生最多的时期。知名的学生有蔡幼学、曹叔远、周勉、朱黼、袁申儒、王绰等二十几人。他一生培育、长期追随受学的学生,主要都在这个时期。教学上,继续运用仙岩屏读时师生共学,提问、解答、共同讨论“三结合”这一成功的小型读书班形式。这时期的主要成就是传播永嘉学派思想,为永嘉学派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分子。如蔡幼学秉承师说,终身奉行“宽民力”、抗金反妥协等主张。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人才,乾道、淳熙、绍熙、庆元四朝,相继中进士的有蔡幼学、林正仲、林子燕、胡时、林懿仲、曹叔远、胡宗、林载、高松、周勉等12人。他们在学术上也出了不少成果,如蔡幼学《春秋解》、王绰《春秋传记》、曹叔远《周礼地官讲义》、徐筠《周礼微言》等;周勉、胡宗还担任讲课记录,为协助老师整理专著《春秋后传》作出贡献。

陈傅良曾在梅雨潭边上读书

  三

  淳熙十四年(1187年)冬,陈傅良正式赴桂阳军任。在湖南从政期间,他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主张兴办学校。他说:“郴、桂之间,宜兴学校,……义社豪民或边峒子弟孙侄,入学听读。”(《止斋集》卷十九之《桂阳军乞画一状》)他还多次率诸生与同僚好学者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弘扬永嘉事功学说,竭力主张“为学必须务实”,推崇“经世致用”之永嘉学派理学精髓,反对“理性空谈”,锐意钻研富国强兵等“有价值学问”。岳麓书院至今还保留有他当年讲学的史迹。回京任职时,曾兼皇子嘉王府赞读。嘉王即位后,又兼侍讲,为最高统治者讲学。

  尤为可贵的是,在当时夷夏有别的封建社会,陈傅良已有民族平等的思想。他在赴任桂阳知军时,大力兴办学校,对境内的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一视同仁。他说:“至于瑶人,实同省地,久来往还,何分彼此。”给予了当地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他这一开历史先河之举措,不仅深得民心,而且更为历史所珍视。

  陈傅良一生大多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虽历经风霜雨雪,但他于坎坷仕途之中始终不渝地热衷于教育事业。为学务实、传播新知是陈傅良一生孜孜以求的热衷,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更是他特立独具的治学风范。他不仅是一位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的政治家,一位承先启后、精于创新的思想家,一位饱学经纶、著作等身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严谨治学、务实求真的教育家,是温州教育史上受后人景仰的一代宗师,其师魂永存,其于教育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将名垂千古!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