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过年,最忆是儿时

来源:瓯海新闻网  王乐天
2023年02月02日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最清晰的记忆是属于过年的,当时在农村过年最富有情趣:掸新、捣年糕、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那时候,过年可谓热热闹闹、喜气洋洋,从农历“小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元宵节前后。

  一进入腊月,乡亲们就开始“忙年”了。农历二十四,家家户户动手掸新,由于过去江南一带的老屋厅堂比较高大,要用竹竿竹叶扎成丈余高的笤帚进行清扫。一清早,父亲便头戴草帽,手里举着长长的笤帚,开始打扫堆积了一年的灰尘。他将门窗、桌椅凳及厨房所有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连天井也被清扫一空。而那些平日里虽没有用,但仍然舍不得扔掉的家什,此刻都被清理了出去。年底的这几天,河埠头成了全村最忙碌的地方,女人们从家里搬出桌子、板凳、锅盖、抽屉等,在那儿一字排开,高高卷起袖子,边大声聊着边使劲地刷洗着,爽朗的笑声时时在河面上飘荡开来,在不知不觉中渲染着浓浓的过年喜庆。

  在我们那里,过年的时候每户人家都要捣年糕,意味着“年年高”。在当时生活并不富裕的日子里,间或能吃上年糕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捣年糕是家中一件大事情,先要配制好大米,通常将优质籼米和糯米作为原料按七三左右比例进行。掺和好的大米先要浸泡在水里,但时间不能太久亦不能过短,否则就磨不出细腻的米粉来。由于石磨并不是每家都有,所以借人家的石磨磨粉得预约、排队,一家一家轮着来,因此平时一向闲置不用的石磨,年底的那几天从早到晚甚至到半夜都在忙个不停。

  磨粉前,母亲总是拎来一桶清澈的井水,用抹布仔细把石磨擦洗得干干净净。磨糕粉的时候,往往全家老少齐上阵,男人把着丁字形的磨担,一圈一圈地推磨,女人则坐在石磨边,往磨孔里耐心地添米。磨完粉便是蒸米粉了,大人们把红糖撒在米粉里搅拌均匀,再裹在纱布里放进木桶在灶上蒸。蒸到米粉飘出浓浓的香味时,就有人拿两块湿布搭在木桶两侧的“耳环”上,端着木桶,将弥漫着蒸汽的粉团倒进洗净的捣臼里。

  于是,期待已久的捣年糕终于开始了,由于捣杵足有几十斤重,没有力气的人是举不动的,只有年轻力壮的男人才能把那沉甸甸的捣杵举过肩头。他先把捣杵蘸蘸冷水,挪到热气腾腾的捣臼里,轻揉细碾。再蘸水,再碾……忽然一声吼,高举捣杵,瞄准那热气腾腾的糕坯落下,捣几下,旁边的人就把滚烫的糕坯或转动或翻身,并不时让手沾湿。举杵的人动作要稳、准、狠,翻糕坯的人出手要利索,双方必须配合默契,来不得丝毫差错。这样经过捣杵的一捣再捣,糕坯越捣越韧,如此循环数十次,刚才还是蓬松带有粒状的糕坯就变成既细腻又有韧性的糕坯团。糕坯被搬到案板上,进行最后一道工序——作糕。师傅便把糕坯做成大大小小的金元宝,或捏刻出鸡、鸟、猪等不同形状的动物来。而好多人家还把糕坯放在不同花纹的木制印版里,压印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麒麟、鲤鱼等各种图样的年糕。

  春联寄托着乡亲们的美好心愿。农村过年,讲究仪式感,贴上手写的春联,成为那时乡村人家必要的幸福时光。除夕,家家都要在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贴上春联,以庆祝新年到来。由于父亲在周边一带以书法闻名,过年的前几天,上门索要对联的人络绎不绝。性情随和的父亲有求必应,义务给村里的乡亲们写春联,是他最隆重的新年礼,每次都被围得密不透风。我常常在旁帮衬着备好红纸、毛笔和墨汁,等父亲写好春联,把它们一一晾在院子里,晾干后送给邻居和亲戚朋友。记得当时的春联内容大都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更增添了过年的气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的印象中,年夜饭是铁打不变的年的标签和孩子们整年望眼欲穿的盼头。在家吃年夜饭是当时乡村过年传统的保留节目,吃完就拉开正式过年的序曲。因此,挨家挨户便“小范围”地张灯结彩,除夕那天下午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大人们在厨房里围着灶台忙碌着,而孩子们则在旁边跑来跑去,显得特别兴奋。不久,饭桌上摆满平时所没有的鸡、鸭、鱼、肉等,空气里到处弥漫着诱人的香味。这顿饭自然是一年中最为丰盛、重要的,孩子们个个垂涎三尺,馋嘴的趁着大人们不注意时,忍不住偷偷先尝上一口。一俟晚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餐桌边,在变换花样烹制的年夜饭中迎来了又一个新年。大家在饭桌上相互说着祝福的话,言谈中充满着欢声笑语,也使年夜饭更充满了仪式感。望着眼前与自己血脉相传的一桌人,看着丰盛的饭菜,听着窗外绵延不绝的鞭炮声,过年的气氛也达到高潮。

  大年初一,东方刚泛出鱼肚白,鞭炮声就此起彼伏地回荡在村子里。一向贪睡的孩子们揉着睡意惺忪的眼睛,早早地起了床,他们迅速穿上曾试过无数遍的新衣和新鞋,跟着大人去亲戚家拜年。来来往往走亲戚的人们,“噼呖啪啦”的鞭炮声,使整个村子变得热闹起来。

  正月里,农村还有舞龙灯、演戏、看露天电影、唱鼓词、物资交流会等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前后,过年才在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中画上句号。

  过年,是记忆,也是现实;过年,是风俗,也是文化,一切都在变化。如今,过年的气氛已经大变样了,少能激起涟漪。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每天像过节一样。而孩子们不再像我们过去那样,天天企盼着新年的到来。大人们也只是在春节来临之前,在家里晒些腊肉,去超市里购置些年货。年夜饭则通常被安排在酒店里,以团拜的形式摆上几桌,全家族团聚在一起。在生活蒸蒸日上的今天,年味却越来越寡淡了,现代富裕安康的生活让人们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