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  -> 正文

瓯海:“三招”护航铆足干劲打响农时战

来源:瓯海新闻网  记者 张惠妍
2023年02月24日

  春光不负,农时不误。翻耕好的土壤等候着这一年最大的投资,买种、备肥等一系列春耕备耕所需正在瓯海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的人们谋划好一年的耕种安排,备足农机装备,交流种植技术,对全年生产铆足干劲。

万亩良田待春耕 陈明铭/摄

  不误农时布好局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离不开统筹规划。2月初,区农业农村局确定粮食生产目标,分作物逐级分解下达生产目标任务,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1万亩以上,其中晚稻2.55万亩以上。抢抓农时、靠前服务,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解决春耕生产技术难题,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农资的配备充足,为春耕备耕按下“加速键”。作为供应商之一的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胡联忠表示,各类种子、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资货源不是在销售中,就是在运输送货的路上了,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最近已经往好几位种粮大户家中输送化肥了,只要一个电话,量大的话,我们直接配送。”胡联忠说。

  “今年年初,我又找了两块有水源的宝地,耕种面积从50亩提到了70亩。”郭溪街道种粮大户贾定云对今年春耕充满信心。去年,稻田里产出的水稻热销,不少消费者想采购时却已售罄,纷纷劝他“来年再多种一些”。田间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去年年底,贾定云将原约五六百米长的老水渠改为机耕路。他所耕种的地块位于贾福村高山,打通农机道路“最后一公里”后,将让周边土地受益。化肥、种子等农资,能够一次性顺着机耕路直接来到离农田最近的地方卸货。

春耕培训会

  众人齐聚培训忙

  政策解读、水稻保险、良种推介、农机体验、专家讲座……为“春耕”之战“添薪加柴”,2月16日,区农业农村局举行为期两天的2023年春耕备耕动员会议暨粮食生产技能提升培训班,采取线上集中授课、田间实训和精准服务等方式,50多名粮食规模种植组织代表和种粮大户踊跃参加。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培训会议室集中授课,在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基地实训……粮食大户们听取农业发展政策解读及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学习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新型农机推广及应用等系列课程,有不懂的地方直接现场提问。

  当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陈方丽老师就如何开展稻米行业品牌推广与建设进行授课时,发现现场唯有潘建苏家庭农场建立自己的大米品牌:屿山苏农。潘建苏家庭农场位于泽雅镇,其生产的大米已小有名气。独特的自然气候孕育了香甜软糯的大米,而高海拔山区水稻的种植与平原的特性不同。“一些常见的品种在海拔低的地方种得好好的,种在高的地方就容易生百叶枯病、稻曲病等等。”潘建苏介绍道,经过轮番试种,他们最终才落定“中浙优8号”品种。打造品牌克服难关不易,专家的课程让她更坚信两年前打造品牌的选择。培训会上,潘建苏还收获意外之喜。浙江科原种业科学研究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场介绍适合在高山上种植的“泰两优1413”品种,并向每位学员赠送两袋“泰两优”新米:“大家带回去煮起来尝尝,觉得味道可以的话,欢迎订购对应的种子。”潘建苏在现场与负责人对接,对方当即赠送新种子交由其农场进行试种。而同在高山地区种植的贾定云将新米带回去后,当天就与周边邻居一起食用,当地不少种粮户决定采购。

  室内理论学习,户外实践战场。在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学员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优秀经验,体验新型农机,同时思考着该农机与自己所耕田地的地形匹配程度。

希望的田野 陈明铭/摄

  科技护航备春耕

  科技助农,为春耕生产提质增效。对于潘桥街道的种粮大户胡建兄来说,做好春耕备耕农机保障工作是他在培训中最为关注的一部分。他正准备着下半年再购进一台收割机,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也在观望中。“我们购买设备都是有补贴的,我买上一台的时候比购置发票金额大概便宜了一半以上。”胡建兄说。他所耕种的土地约400亩,地势平坦,道路发达,大规模使用农机设备已有20多年。如今他有着成套的农机设备,烘干机、碾米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一应俱全。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操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为推广先进农机和设施农业装备,在瓯海,对未享受上级农机购置补贴的,按购置发票金额补贴50%;已享受过上级农机购置补贴的,按购置发票金额补贴35%;对镇街首台引进的,按购置发票金额补贴80%(含上级补贴)。

  平原辽阔,农机发达;高山路远,专家上山。将水稻们的疑难杂症拍给专家,连起网线;专家抵达现场,排忧解难。高海拔地区水稻的种植和平原地区不同,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异,一些已有解决方法的疑难杂症,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新的探索。技术的交流也是相互的,前不久,一直与潘建苏保持联络的一位农技专家联系上她,让其保留的红米自留种备下一些,届时做实验进行研究。农技专家与种植户共同为水稻成长护航,助力一年又一年的春耕播种之后,春种的一粒粟在秋收时节割万颗子。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