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实物你见过吗?瓯海白象塔出土了这一最早见证

来源:今日瓯海  周胜春
2023年05月16日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印字,这比韩国最早的印刷品——1239年印刷的《南明泉和尚颂证道歌》早了100多年,比德国的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了整整400年,是人类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活字印刷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被誉为“文明之母”。

  该技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了详细记载,但是进行佐证的实物却少之又少。直至瓯海区一件残页宝物横空出世,石破天惊一般,使人们重新学习这一项堪称是我国古代国宝级技术的活字印刷术。

  这件宝物是北宋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刷刊本残页,出土于1965年,地点在瓯海区南白象街道白象塔的二层墙壁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为南朝刘宋三藏法师畺良耶舍所译,是佛教净土宗的经典,主要说频婆娑罗王之妃,阿阇世王之母王后韦提希,通过对日、水、树、华座和佛像等十六种事物的观想,即“十六观”后,终于得到解脱进入了佛国净土的故事。

北宋《妙法莲华经》印刷版本

  该残页长10.5厘米,宽13厘米,上面的字是极为少见的按回旋式排列,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公元1100—1103年)的活字本,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仅仅50多年。经过专家反复考证,初步认定它是一件重要的证实毕昇活字印刷术的考古证物,也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实物。它同时也证实了活字印刷术在民间和温州的推广、应用及发展。

  在该件残页上,所用的纸为温州蠲纸。蠲纸指以颁发免除赋役证书名义,向民间摊派供应的一种公文用纸,即进贡此种纸可抵免税赋,故称“蠲纸”。该种纸洁净明亮,清净干爽,质地优良,质量上乘,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温州土产贡鲛鱼、蠲纸”,可见其多产于温州。

  现在温州市博物馆的这件残页,由于是残件,不免让人遐想。有眼睛朝西满是须髯的头部,有挑着担子的双手,还有宽阔胸膛和粗壮的腰身,较长的双脚,似乎是小脚女人的“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的双脚。因而这一张残页上面部分较大,中间部分腰束很小很细,如赵飞燕“楚腰纤细掌中轻”的细腰,下部由于没有上部大,仍然显得头重脚轻,有点失衡,颇似束着腰肢的沙僧,或又如一片大树叶子,一座假山,一个门亭,形状甚是怪异。

  不过在此纸上面,运用竖着横着回旋萦绕的格式写满了文字,字体圆润,行式率性自然。作为文明发展重要标志的它们,此时在这沓纸上,像一颗颗星星一样,闪闪发光,眨巴眨巴着眼睛,看着1000多年后的人间百态。

  该纸上可辨认的字共计166个,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观至九观部分。字为宋体,总体字体较小,在个体上长短大小、笔划粗细不一的都有,字距极小,其是紧密,墨色浓淡有别,字迹有轻微凹陷痕。其中有圈符号及漏字,首尾相插的也有,有“皆以杂色金刚”“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等字。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刷刊本残页

  上面的文字体例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回旋萦绕”,在排列上很不规则,这与它们一般使用的繁体竖排,从右往左的格式相差迥异,可能跟文字内容为观经以及僧人穿袈裟时的偏袒右肩有关。偏袒右肩即自左臂从身后绕右胁下,搭右肩膀上的穿着模式。

  关于毕昇刻字的方法,《梦溪笔谈》记载说:“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馀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个过程,简言之,就是先用泥土做成一个小型四方长柱体,顶端削平,将单字一个个刻上去,将其放入火中使其坚硬,每一个字象铜钱的边缘那么薄,然后再把字按韵排列好。到印刷时,将需要的字拿出来,一个个排在预先用松脂腊和纸灰之类材料涂抹的铁板上,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待其熔化后,用平板将字压平,然后冷却,活字就牢牢地固定在铁板上了。接着涂上油墨,盖上白纸就可以印刷了。印刷完后,再用火将铁板烤热,松香融化,再将活字一个个拿回来,排列好以备后用。

  所谓的“活”,在于这个字可上可下,平时养在闺中,安静地呆着,从不犯事,在人类有需要印刷时拿出来,任由主人安排,赴汤蹈火,甚至粉身碎骨,万死不辞,从不拒绝,像孙悟空被太白金星放进八卦炉里烈火烧烤一样,虽然没有七七四十九天,但是弄得三番二次甚至几十次上百次都是常有的事。任务完成后,得胜凯旋,它重新做回安静的美男子,或者闺阁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书香门第的小姐。即使不慎粉身碎骨,以身殉职,主人也得要重新给造一个供奉起来。这个身份一个都不能少,犹如天上的晨辰,位列星班,每个人有自己的职能,有自己的地盘和管辖区域。

  使用这个技术,印出来的字,字体偏薄,形状多样,长短不一,大小不一,这主要是由于胶泥字受到外作用力容易变形有关。如有些呈正方形,如残经上的“团”“圆”字,有些呈长方形,如残经上的“宝”字,还有呈直横行,如“一”字。

  综上所述,残页上的字具有明显的活字印刷术特征。北宋当时人文荟萃之地开放交流的温州,使用该技术也是无可厚非的。馆藏温州博物馆的介绍语是这样的:“白象塔中出土的北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是当今尚存的最早活字印刷本,是温州活字印刷技术发展的见证物。”

立于塘河之畔的白象塔

  古代印刷业在温州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这是有史实和物证可证的。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在温州充分发展的证物,1965年在白象塔同时出土的北宋《妙法莲华经》和《金光明经》等印刷版本,1966年在仙岩慧光塔出土的宋代刻经《大悲心院罗尼经》,1994年龙湾区皇岙国安寺千佛塔出土的《蚕母》彩色版画等予以充分证明。而这也说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得到普遍充分应用,占据主流地位的仍是雕版印刷。

  同时,温州还是木活字印刷术的重要见证地。瑞安的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始于元朝,迄今已有800多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1月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清末西洋机械化印刷的进入,现代则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活字印刷因为费工费时带来高昂的成本,已被科技所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的开创之功,创造出的革命性成果,却不会因历史的潮流而消退。

  作为人类文明的首要标志,文字可复制和可粘贴的技术,似乎是文明的火车和飞机,承载着它的高度和远程。因此,其在科技文明领域跨出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标榜着文明的进度。作为“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温州,塘河畔的“宝藏古塔”白象塔中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从一个侧面足以佐证“小杭州”的文明地位。因而,残叶在此出土,并不意外,残叶的实物证据地位,也是名至实归。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