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谢灵运舟过帆海

来源:  翁德汉
2023年07月11日

  周日傍晚送孩子去学校,查了行车地图软件,发现瓯海大道被画上了红线,遂选择辗转从温瑞大地中部道路过。车子从南往北行使在104国道上,路过我曾工作过的丽岙街道下川村,想起这里有一条小路,右拐进去。我能想到,别人自然也会走捷径,车子就这样停在了横跨温瑞塘河的桥上,进不了退不得。

  图中小山即赤石山王建成摄

  这一带,我比较熟悉。车子压着的桥,名字叫永瑞桥,清朝大儒孙衣言在《重修帆游桥堤记》里第一句就提到:“帆游桥在帆游山麓,南为瑞安,而北为永嘉,故曰永瑞桥。”温州面向大海,三面环山,相对来说,在历史上是个蔽塞落后的地方,直到公元323年,才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置永嘉郡。永嘉两字的寓意是“水长而美”,当时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个县。

  坐在车里的我,抬头看到的,乃帆游山,南朝宋郑缉之在《永嘉郡记》里说:“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帆游山在瑞安的北边,而温州则在帆游山的北边。

  1600年前,谢灵运曾经从我所在的这个位置过。当然,他不是开车,亦不是乘车,而是乘舟。

  在距今6000年前,海平面和今天差不多。后来全球气温上升,温瑞平原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地质学界对此有个说法,说是“最后一次海侵”。据温州本土学者研究,海侵最厉害时,温州的海面是今天海拔的55米处,现在的沿海平原均为汪洋大海,大罗山就一孤岛。物极必反,后来全球气温转冷,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到汉晋时,有的地方陆地已慢慢成形。后来在瓯江潮水不断地浪沙冲积下,形成了绿洲墩屿,而大罗山变成陆屿。泻湖之中散布着许多涂屿土墩,大大小小,星罗棋布,舟楫通行便利。大罗山一带,云帆片片,浩浩荡荡,这一带称之为帆海。据光绪《永嘉县志》载:“帆游山,在城南三十里吹台山之支,南接瑞安界大罗山,地昔为海,多舟楫往来之处,山以此名,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即此。”

  谢灵运于公元422年秋天,被贬到永嘉当郡太守。据考证,他自建康东南的方山登舟出发,至故乡始宁,溯钱塘江而上,经桐庐、七里濑、建德,然后舍舟登龙门山陆行,再于处州乘舟顺瓯江而下至永嘉。谢灵运是官宦人家,《南史·谢灵运列传》载:“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谢灵运的每一次出行都声势浩大,要么坐轿,要么乘舟。到了温州,谢灵运亦是乘舟游山玩水。

  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文人被贬之后,往往进入一个大创作期,最明显的例子是苏东坡。谢灵运被贬到永嘉任太守,正是学识累积丰赡时,借助温州山水抒发所思所想,喷发出来的都是精华。温州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达到高潮的地方,他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大都在此所写。谢灵运来到永嘉郡后,先是游览了城内各地方,然后再到周边地方走走,南行成了选择之一。

  这一天,他离开了瓯江南岸的郡城,以大罗山为灯塔,往南而去,路过了帆游山。我们可以想像,谢灵运和他的随从人员或坐在椅子上,或站在舟上向南而去。看着左边红色的山,谢灵运写下了《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

  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

  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

  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

  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

  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

  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

  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

  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

  终然谢天伐。

  《游赤石进帆海》并不是谢灵运山水诗中最出色的一首,但里面的一些诗句却很出彩。从诗名及全篇来看,是指游了赤石之后进入帆海。赤石是一座山,《大罗山志》说其“位于帆游山,悬岩高数丈,西临温瑞塘河,岩石赭赤色” 。谢灵运《游名山志》残文中也提到:“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便是赤石,又枕海。”沧海桑田,一千多年过去,我在现场看时,眼睛里没有红色的岩石,但是读了此诗,心中却堆满了。此地如今是温瑞塘河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所有从温州到瑞安的船只,没有其他路可走,必须经过这里,孙衣言和孙诒让父子都曾留下文章。据说此处的水,往北的流向瓯江,往南的流向飞云江,各奔前程。

  三皇井在梅雨潭上面陈明铭摄

  按照这个叙述,出现了赤石山、帆游山和大罗山,这三者关系很明确。赤石山最小,是帆游山的一部分,而帆游山亦只是大罗山西边极小的那部分。谢灵运说:“初夏还是非常清爽暖和,小草没有停止生长,仍然一幅春天的景象。”这时候,他出游了,而实际上,“游赤石”只是一个由头,舟过帆游山和头陀山之间,视野慢慢开阔起来,谢灵运要写的就是这片“帆海”。发现可以“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让他心情特别好,最终豁然开朗:“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拾海月”这三个字后来被李白引用,《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诗中有“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之句。

  谢灵运的目的地是仙岩,为了寻找仙人的足迹。

  仙岩山和帆游山是兄弟关系,位于大罗山的另一侧。仙岩山最大的传说是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并且成仙,留有三皇井、黄帝池、升仙岩、龙须潭等仙迹,被唐朝的杜光庭列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如今广为人所知的则是“梅雨潭”,因朱自清先生的名篇《绿》而出名。来到仙岩,谢灵运撰写了《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

  弭棹向南郭,

  波波侵远天。

  拂鲦故出没,

  振鹭更澄鲜。

  遥岚疑鹫岭,

  近浪异鲸川。

  蹑屐梅潭上,

  冰雪冷心悬。

  低徊轩辕氏,

  跨龙何处巅。

  仙踪不可即,

  活活自鸣泉。

  三皇井,位于仙岩梅雨潭之上,传说伏羲、神农、黄帝凿石为井。谢灵运是在来永嘉郡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423年夏天到仙岩的。没有证据证明他是一次性走了帆游山再到仙岩,但是从时间上看,我推测应该如此。《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开头第一句说:“乘舟向南郊出发,遥遥望去,一片水光接天。”这正接上了《游赤石进帆海》的场景。在欣赏了出没的鲦鱼、振飞的白鹭,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仙岩山,谢灵运从山脚往梅雨潭的方向走去,徘徊在黄帝轩辕氏曾经修炼过的古迹上,想知道哪块石头是升仙之处,最终他发现“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

  谢灵运一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任永嘉郡太守仅一年时间,“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此后,他也没走运过,“终然谢天伐”之念只停留在诗句里,公元443年被杀,终49岁。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涂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