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华在镇街书记交流例会上分享:学思践悟铸忠诚 破难开新担使命 以人的安全公平正义为核心 打造“海绵型”治理新形态
2023年09月18日

此次会场设置在温州肯恩大学。会前,与会人员实地考察肯恩大学规划设计情况,感受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会上,各镇街(开发区)书记、镇长(主任)围绕“强基提能”基层社会治理八大工程,聚焦九个问题现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谋创新、求突破,提出“解题之策”,在深化主题教育中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如何应对,如何变‘无解’问题为‘有解’之策,我总体考虑要打造‘海绵型’治理新形态。”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曾瑞华围绕“为什么要打造‘海绵型’治理新形态”“为什么是‘海绵型’治理新形态”“如何打造‘海绵型’治理新形态”三大问题,与大家作交流分享。

曾瑞华指出,打造“海绵型”治理新形态,是基层治理理论的新探索、迭代基层治理模式的新样板、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新挑战。要以“瓯海的一天”闭环智治为主线,以人的安全、公平、正义为核心,重点聚焦解决“九个现象”,打造“平安的一天、惬意的一天、高兴的一天、幸福的一天”基层治理新形态。具体是以“四种思维”引领下的四类新形态:
预见思维下的全面提前感知新形态。要像海绵有无数孔洞来加大与水的接触面积一样,实现治理触角与基层接触面积最大化,提升风险隐患全域发现、感知和预警的能力。
极限思维下的全面主动调节新形态。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有效吸附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社区、镇街等基层单位自控、自调、自疏能力。
韧性思维下的全面自我修复新形态。要像海绵遭受外力打击后立刻恢复原状一样,让社会治理生态有时刻以最佳状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复合性甚或突变性问题。
系统思维下的全面干群互动新形态。要像海绵跟水的关系一样,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曾瑞华强调,打造“海绵型”治理新形态,要突出“小切口+大场景”,打造“七大治理常态”,全面构筑“海绵型”治理新形态架构:
要打造敲门入户的干群常态,开展“敲门行动”等地毯式风险隐患起底行动,强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以“平等之心”真诚相待,以真心换取真情。
要打造实时感知的预警常态,常态化建立“大脚板+大数据”双联动机制,让感知末梢遍布全域。
要打造主动吸附的化解常态,强化下访接访、排查稳控、源头治理,努力探索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要打造联动处置的治理常态,贯通区、镇街两级社会治理中心,建立更加全面的指挥体系,进一步将“瓯海的一天”向空间维度延伸。
要打造逆向处置的方法常态,学会主体逆向、学会站位逆向,站在群众角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要打造自我修复的运转常态,通过党建引领、统筹力量,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治理”,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小区事务管理、邻里纠纷调处等。
要打造刚柔并济的法治常态,强化镇街法治规范化建设,运用好“暖心帮扶”举措,做到刚性约束、刚中带柔,推动更多力量在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把法治工作做在平时、做在日常。
编辑: 马慧琼

- 2022/10/14第2092期 2022-7-1
- 2022/10/14第2091期 2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