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三千年前大罗山上空响彻青铜铙的清音

来源:  周胜春
2023年11月07日

  一峰峦连绵起伏云雾浩渺飘扬的大罗山,南麓有众多的丘陵和山岗,其中位于仙岩街道穗丰村的杨府山,因为一个墓葬而为大众所熟悉。

  仙岩街道穗丰村 公羽摄

  海拔53.8米的杨府山只有低矮、娇小的山体,坡缓土厚的山貌,山峰南坡还被当地人作为采石场而长期开采,露出一个巨大的豁口。它连大罗山的一个脚趾都算不上,最多算一根毫毛,丝毫不引人注目。21世纪初,穗丰村在上面规划造一座小公园。这个打算进入实质施工阶段时,唤醒了埋藏在它底下沉睡已达3000多年的青铜器、玉器等。这一唤醒不得了,使得温州的历史、瓯海的历史,有了新的篇章。作为陪葬角色的它们,命运都是主人主宰的。原本以为接下来的时光,无论多久,都要陪侍在主人身边,而无论主人尸骨状况,永无出土之日。因此,当21世纪第3个年头初秋的阳光照射进来时,它们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来得及沐浴更衣、梳妆打扮,就挟裹着那时的风,那时的雨,打几个滚,伸几个懒腰,随着上面的泥巴一层层被揭开,慢慢整个就出来了。露出真容的它们,任由他们众目睽暌、反复观瞻,还要在身上精磨修整、洗漱上妆。身上带着的各个密码,也任由他们来解。这对于外面的世界而言是石破天惊、震古铄今,但它们却没有一丝顾虑,就这样出现在跨度很大的崭新世界里,带给人惊喜。

  它们永远忘不了,一个叫丁锡育的,以及跟在他后面的另几个人,用器械平整着它们所在的土墩。首先出来的是用来煮肉和贮肉,比喻王位、帝业和国家政权的鼎,接着是铙,随后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簋等青铜礼乐器,以及戈、矛、短剑等青铜兵器,还有玦、镯、柄形器、蝉形饰、管形饰等玉器共83件(组),一古脑儿都被挖了出来,以及整个土墩墓。

  那时候的它们,轻轻合上双眼,被泪水涟涟的主人亲属,置放在主人身边。亲属哀戚的声音,是最后的绝唱,一颗颗豆大的泪水,簌簌地洒落在它们身上,也渐渐被这亘古的黑暗掩没。宝物中有青铜器61件(组)。经鉴定,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55件。青铜铙属浙江省首次发现,填补了浙江省土墩墓不出青铜器的空白。它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作为镇馆之宝,珍藏于瓯海区博物馆。这完全出乎它们的意料之外,命运在此刻神奇地发生了变化。历经了这3000年,躺在身边的主人不翼而飞,它们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不知春秋战国,至于秦汉三国、唐宋五代,还是明清民国,自然全不知晓。它们只知道文王凤鸣、道路以目,只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只知道甘棠遗爱、苌弘化碧,还有采薇、蒹葭。

  它们也只知道瓯居海中、印纹硬陶、海蛤进贡,还有玄都紫府、诸山逶迤、古泉不涸。也不知道谢灵运的脚步,有否从它们的头上迈过;张又新的千帆竞发,有没有经过它们所在的碧山头;朱自清的二次行踪,杨府山有没有进入过他的法眼?还有四周水土的沧海桑田、陆沉海涸,八十里荷塘从脚下滚滚而过。北边二十公里“水如棋局边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的温州城。

  二

  铙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镯也指军中乐器,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将帅通过鼓来告诉击乐器的士兵,如果进攻击鼓,如果退兵就击铙,“闻鼓声则进,闻金声则退”,“鸣金收兵”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文》中也说:“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钲,即古乐器,南北朝的何承天也说:“三军且莫喧,且听我铙歌。”上述可知,铙是一种执钟,最初的功能是军中传播号令之用,即军中乐器,想来在烽火戏诸候、牧野之战和穆王西征等均使用过。后来成为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常和钹配合演奏。铙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出土的铙体呈扁凸形的合瓦形,两面的中上部各中心较宽阔的钲分隔为左右两区,每区各饰乳钉3排,每排3个,每面共有18个乳钉。钲部、鼓部、乳钉间、篆间均满饰大型云雷纹,甬之旋上有大型凸起的“C”形纹。因此又叫西周乳钉雷纹青铜铙。

  它的中间是空的,一般是插入木柄,木槌击打,“执而鸣之”,从而发出悠扬响亮、清脆雄厚的的声音。而且声如洪钟,经久不息。试想,如果在战场上万铙齐奏,繁弦急管,那定是恢弘壮观,雄浑厚重,且能催人奋进的。它是青铜大铙,湖南、浙江、广西、福建、江西、江苏六省均出土过。

  在功能方面,除军乐外,商周的铙还用于祭祀和宴乐。“文,谓鼓也,始奏乐之时先击鼓也。武,金钱也,舞毕,击金铙而退”,即跟金声玉振所起到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现藏于瓯海区博物馆的青铜铙 资料图片

  殷墟妇好墓出土五柄成组合的铙,铙与铙之间具有音程关系。经鉴定应是宫廷使用的乐器。有专家推测,很多大小不同的铜铙组合起来,就叫做编铙,自然其每个铙的音色也就不同,因此,青铜大铙还有可能是“古代交响乐”编钟的前身。从外形上看,倒真的象编钟的雏形。

  唐朝时,青铜铙的清音,曾响彻王维的耳边,让他有了相思。“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公元740年10月,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奉命由长安出发“知南选”,途经夏口时,写下了这首《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他在行驶的船中向窗外欣赏远处的山峦,听到了军乐奏乐送行,清脆的乐声晌彻整个秋空。

  宋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浮屠氏所有浮沤器,小而声清”,佛教所用铜钹也称为铙。不过军乐的功能没变。明清时铙还用于地方戏曲伴奏,《扬州画舫录》记载,昆曲伴奏曾用大铙。清雍正十年文庙铜钟等,是由铙演变而来。

  西周为了稳固统治,采取了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为内容的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即“周礼”。礼反映在器具上,便是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下层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

  该墓葬除了出土的青铜鼎、簋、铙等器外,还有玉石器、兵器等,“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龙,四玉一石;侯用瓒,三玉二石也;伯用将,玉石相捋”,是遵循礼乐制度的。还有从残留的红色漆皮方位,和器物的一字形摆放来看,器物摆放井然有序,显然是死者家属对其进行了非常隆重和按规格礼乐制度要求的下葬。因此,该墓主人是一位东瓯贵族无疑。

  同时,从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兵器来看,墓主人是武将,或许还是一位骑马征战武功高强的将军。出土的铙是墓中出土体量最大的青铜器,从种类上来分是青铜大铙,墓主人还有可能是一位军事首领。

  三

  这个墓葬里这几件宝物横空出世,用实例证明了温州一带就已经有瓯族、越族名家大族居住和活动,填补了这一块历史的空白。虽然瓯越族尚未形成,但不排除部分越族已经在此活动和定居。虽然不是天子诸侯等的王候将相,却也是威武赫赫的武将或者血统高贵的贵族。结合2009年2月至4日,距离上述墓葬60米杨府山西南端的山腰上,又挖掘出3件青铜鼎的结果来看,也许就是西周分封制的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的一支。

  因此,在尚属“瓯居海中”,被称瓯人和瓯地,在山麓洪积扇和冲积扇开拓,西周朝阶段的温州,悠扬的铙乐清音就已经响彻在大罗山的上空。这里并非是荒野,文明的脚步跟长安、洛阳还有兴平是同步的,是相互呼应的,有文明的传递,更有瓯越先祖的创造和智慧的力量。它或许在礼乐飘飘、乐舞蹁跹、钟鸣鼎食中奏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迭奏,或许随着主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鞍前马后,金戈铁马,在惨烈的战场上发出鸣金收兵的雄壮清音,也曾经在主人祭祀大罗山川、祖先、鬼神时,在盛大隆重庄严的集会上,奏出厚重悠扬、清脆响亮的乐声。当然,它也会和着普通的老百姓轻柔唱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和着他们深情地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然也会伴着他们左手执龠右手秉翟,或者手持朱干玉戚刚柔并济松驰有度地跳起雅乐舞。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