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瓯海新闻  ->  民生  -> 正文

瓯海慈善这20年丨汇聚向善力量 做大慈善“朋友圈”

来源:  记者 黄冰娥
2023年11月20日

  慈心为怀,引人向善。慈善可以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也是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尺。“慈善一日捐”接续21年传递温暖,项目捐赠、冠名基金、慈善分会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还有一次又一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力奔赴……从领导带头示范到群众广泛参与,在瓯海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有识之士各尽其才、有能之人各尽其力、有爱之人各尽其心,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的“全民慈善”格局已然形成。

  慈善一日捐人人慈善蔚然成风

  将时钟拨回到2003年年初,瓯海区委区府发出《关于开展2003年“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2月18日,在区“三级”干部大会上,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与会人员主动参与捐款,拉开了我区慈善募捐的序幕。紧接着,区四套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分头到乡镇、系统、企业发动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当年11月27日,瓯海区慈善总会成立,彼时全区募捐善款累计达1577万余元,“慈善一日捐”活动也成为我区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慈善事业的主要支撑。

  时光荏苒,2023年1月28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瓯海区“慈善一日捐”活动如期而至,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捐赠,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成为瓯海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慈善公益品牌。以“新春第一善”吹响爱心集结号,传递和接续“以人为本、慈善为怀”的无私大爱精神。

  其实,“慈善一日捐”并不特指新春的第一个上班日或者一年中的某一天捐款,而是倡议每一个公民自愿捐赠一日的收入,企业单位捐赠一日的利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机构捐赠部分节约经费等。8月16日,在梧田街道十里河社区,30多位青少年将自己的零花钱投入爱心箱;9月12日,温州冠盛、南京公司、嘉盛公司、GSP中国供应链中心四地的员工纷纷行动,排起献爱心长龙;10月7日,潘桥第二小学师生慷慨解囊……如今,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形式,随时随地都有善意在涌动。

  而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与移动支付的普及,“慈善一日捐”活动更加便捷,扫一扫二维码,指尖公益带来处处慈善。“慈善一日捐”为什么能一年又一年的坚持?这种人人可为的慈善形式,像投石击水,唤起人们向善之心,将慈善理念根植到生活的日常。据统计,2003年至2022年底,瓯海区通过“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资金达7187.43万元。

  多元化行善品牌引领聚沙成塔

  只有激发全社会的慈善公益热情,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政府推动、社会实施、公众参与、专业运作……越来越多的瓯商、瓯企、乡贤、侨胞和热心组织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依托项目捐赠、冠名基金、慈善分会、慈善工作室等形式各异的载体,用心用情用力诠释着社会责任担当。

  项目捐赠是根据社会公益项目的需要与捐赠者的意愿,由捐资者通过慈善总会实施的捐赠形式。由出资者、区慈善总会、受助者三方签订协议,资金通过慈善总会定向用于捐资人指定的赈灾救济、扶贫助困、助学支教、修路造桥、改水改电、环境治理等公益项目。2015年,森马集团投入2.7亿元建设“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2016年12月竣工后无偿捐赠给瓯海区人民政府,是瓯海区迄今最大的一笔项目捐赠,也是全国最大的单笔教育捐赠项目。至2022年底,全区项目捐赠达到4.58亿元。

  一个个冠名基金把“善行瓯海”的故事接力续写。2004年,瓯海区第一个冠名基金——“太清宫社会救助基金”建立,由瓯海太清宫捐资100万元,专项用于因病因灾的临时救助,至2019年该基金累计捐资710万元。这之后,“金州奖学助学基金”“信泰慈善助学基金”“黄河敬老助困基金”“瑞新赈灾济困基金”“鑫城扶贫基金”“伟明助孤基金”等冠名基金遍地开花。2015年,温州商学院创办人张汉鸣先生和夫人陈玉梅捐资1亿元建立“张汉鸣慈善公益基金”,不动用本金,其增值部分用于慈善公益事业,这是区慈善总会最大的一项冠名基金。至2022年底,全区共建立冠名基金91个,总规模达到2.3亿元。

  今年以来,区慈善总会对爱心企业、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上门拜访,以心交心、深化合作,扩大慈善“朋友圈”。期间,香山寺共富帮扶基金、永宁寺共富基金、仙岩街道侨联侨爱基金、冠豪眼健康公益基金、好学生共富基金等慈善共富帮扶基金接连涌现;区工商联建立的“光彩事业系列基金”受到企业热情响应;区鞋革行业协会成立“鞋革慈善帮扶基金”,其会长单位德赛集团建立“德赛慈善奖学基金”……截至目前,仅2023年瓯海区已建立24支慈善基金,规模达2710万元。

  爱心不间断,公益有力量。2006年12月18日,森马集团建立了瓯海第一个企业慈善分会,金州、力西特、瓯海农商银行、中城、瑞新、伟明等企业分会紧随其后相继建立,全区7个企业分会共建立慈善基金1.2亿元,至2022年底,各企业慈善分会共募集9125.31万元善款。这是企业乐善好施,反哺社会的创新之举,每一个沉甸甸的数字背后,凝聚的都是让人敬佩的大爱之心。

  与此同时,在镇街、在村社,慈善的种子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慈善之花”在瓯海大地绚丽绽放。2007年7月24日,瓯海区第一个镇街慈善分会——梧田街道分会成立,到2010年6月,实现全区13个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全覆盖。此外,教育、侨界等领域也各自成立分会,至2022年底,各慈善工作处和行业分会已募集慈善资金9447.96万元。 2010年10月15日,慈善的触角向基层“最后一公里”延伸,全区第一个村级慈善组织——南白象街道白象村慈善工作室成立,并现场募集村“帮扶基金”32.5万元。至2022年目前,全区建立村、社区慈善工作室185个,募捐帮扶基金4316万元,用于困难救助、义工服务、慈善宣传、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使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慈善的阳光。

  患难见真情汇聚微光点亮黑夜

  20年风雨兼程,瓯海慈善事业组织网络更加完善、募集善款屡创新高、救助实效不断提高、慈善公信力持续提升。至2022年底前,全区慈善募捐达到12.09亿元。数字无言,却最有力。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慈善项目,把每一份关爱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一次次扶危济困、雪中送炭,春风化雨把黎明点亮。这组镜头或可管中窥豹——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降临汶川,灾区人民面临重大灾难。与之相隔2000多公里的瓯海大地上,爱心为之涌动。地震发生后,从机关干部到企业员工,从耄耋老人到豆蔻少年,“全民慈善”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带来温暖和希望。

  我们看到,当时身患重病的景山街道将军村老人包阿福在弥留之际交代遗嘱,丧事从简,要子女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5000元捐给灾区;我们看到,娄桥街道的美容院经营户柯丽华和员工放下手头的工作,组成流动义工募捐队走街串巷、募得善款17万元;我们看到,瓯海区肢残协会的66位残疾人第一时间捐出11281元,利宝特殊学校的孩子们捐出10248.6元,7岁的王施宸小朋友把多年积攒的储钱罐倾倒而出捐出2045元;我们看到,瓯海看守所高墙内的在押人员捐集了36907元,两位代表在民警的带领下特意到区慈善总会捐款;我们看到,中城建设集团、东瓯建设集团先后派出两批、计300多名建筑工人赶赴四川修建活动板房2700多套,其中有9所中小学、幼儿园……凡人善举,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给了我们最多的感动。

  截至2008年11月,区慈善总会共接受抗震捐赠款3780.38万元,物资614.74万元,加上森马集团直接向灾区捐赠款物1600万元及部分企业、单位、个人向上级慈善机构捐赠的款物,我区捐赠总额超过6000万元。

  2020年,一场疫情,让战“疫”中的瓯海慈善,与时间赛跑,为了生命至上。危难时刻显担当,无论是漂洋过海跨越大洲大洋的爱心口罩,还是义工们蹲守在交通枢纽、村口道口小区门口的舍小家顾大家,每一份从心底发出的善意,都给这个慌乱的世界带去了一束光。当年,瓯海区慈善总会累计收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赠资金2629.49万元,收到防控物资折价2485.66万元,款物合计5115.15万元,资金和物资发放全面到位,又一次证明:灾难面前,慈善从不缺位!

  慈善的力量,是来自人心的力量,当点滴萤火汇聚成星河,微光的力量也足以温暖世界。让慈善之光照亮大爱之城,“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事事行善、人人慈善”的瓯海慈善故事将一直持续。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