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绘就“弱有众扶”温暖底色,瓯海实践在全省推广……

2023

11/27

来源

分享

  “林阿姨,您家小儿子的困境儿童生活补贴审批通过了,而且很快他就可以到利宝特殊学校就读了。”家住瓯海区新桥街道的林女士接到民政工作人员通知后,不禁喜极而泣。这是瓯海区构建“一户一画像”精准帮扶体系全面推动低收入家庭解困脱困的一个缩影。近日,该项工作的实践总结在《浙江政务信息》专报第589期刊登,瓯海实践得以在全省总结推广。

  精准画像要见人见细节。如新桥街道林女士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家庭便陷入“经济危机”——大儿子发育迟缓难找工作,小儿子残疾失学,自己又要照顾孩子无法出门上班……直到最近,在瓯海区民政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林女士的大儿子成为汽修厂仓库管理员,小儿子进入特殊学校学习,而她自己也有了兼职工作,全家都被安排得妥妥的,每月实现家庭增收减支达7000多元。

  近年来,瓯海区聚焦对象不精准、资源不集约、成效不突出等问题,紧紧围绕“智慧化探索、全方位帮扶、多层次服务”工作思路,通过数字驱动牵引、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共同参与,探索开展低收入家庭“一户一画像”,明确“谁该帮”“谁来帮”“怎么帮”,绘就“弱有众扶”温暖底色,实现从“帮一个人”到“帮一个家”的蝶变。该区于2022年12月出台全省首个区域性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改革政策,并于2023年6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基金”;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救助资金3.5亿余元,包括各类困难群众的救助金、慈善助学、医保等,帮助503户低收入家庭脱困。

  聚焦“谁该帮”,以数字改革定位“精准帮扶”对象。瓯海区发挥数字化改革优势,扩大帮扶对象监测范围,累计掌握低收入家庭3805户,其中通过新增渠道纳入监测的占比16%;建立多维度评估模型,绘制最小单元精准画像,进一步细化为家庭成员的年龄、就业诉求及能力等具体指标,及时开展数据分析、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建立“一户一画像”模式,嵌入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关爱型、发展型“五型”分层分类模型;依托网格化管理熟人效应,定位困难家庭多元需求,完善以辖区923个微网格为主体的兜底网络,依托“一户一画像”档案,将群众反馈信息与入户调查信息逐一比对,今年以来共开展10350次排查,走访中,606人纳入第二类对象,239人重新纳入救助。

  聚焦“谁来帮”,以政策赋能突破“碎片帮扶”瓶颈。出台全省首个区域性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改革政策,全面梳理整合低收入群体最关心的8大领域77项帮扶政策,其中瓯海个性化政策达20项,占总政策的26%;针对低收入家庭政策解读较难的问题,对帮扶政策进行精细分解并提炼为智能算法模型,通过分析对象的致贫原因、成员情况等因素,形成“一户一册”帮扶方案,实现“数字接口”和“民生缺口”的无缝链接,累计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790个;区委区政府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明确20多家成员单位任务,构建横向协同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加大兜底帮扶力度。如人社、残联、农业农村等部门合力开展就业帮扶,动态归集适宜低收入家庭就业岗位,发布公益性岗位等706个,已实现就业279人。

  聚焦“怎么帮”,以制度革新健全“全域帮扶”保障。建立“3+N”联动帮扶机制,目前已建成1个区级、13个镇街级、195个村社级助联服务点,入驻13个社会组织,通过“政社联动+帮扶实践”,构建全方位帮扶体系,开展入户听声、探访关爱、结对帮扶等12项综合服务;探索金融帮扶保障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基金”,已设立慈善信托12单,资金总规模1008万元,分层分类设立“向日葵童心基金”“生命卫士急救基金”等基金,总规模达1267万元,联合52家社会组织、爱心团体为576户低收入家庭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完善激励反馈机制,创新出台“慈善活动指数”,已引导和激励68家慈善组织、社工站、志愿团队,近万名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参与综合帮扶,捐赠额度达8053万元,服务时长达243万小时。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