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河口塘段到穗丰段——塘河中部耸高楼,烟火人间古渔村

来源:  翁德汉 文/图
2023年12月05日

  河口塘村是仙岩街道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最大的证明是其菜市场。我未居仙岩,却经常被拉着去河口塘菜市场买菜。该菜市场应该是仙岩最大的,此为经济中心的折射;其他村和地方的人赶去买菜,乃文化影响力。

  河口塘的“塘”,和塘河的“塘”,原本是没有关系的,它原名叫河口堂。

穗丰村 梁建飞摄

  我将车子停在下林村,过静安桥踏上河口塘村的土地。按照汽车导航的语言,我走完静安桥后向右后方而去,就是河边屋后小路了。小路和河之间隔着栏杆,被河埠头切开大口子。这样的口子有无数个,当年居民最幸福的事情,推开后门就能洗衣服洗各类生活用品。在这里,我还看到一个几乎被菜箱子和电线淹没的“新建埠头碑”,上面有字“供销社屋后首新建38米长埠头由陈成华陈成明陈成玉投资5万元人民币急公”。后面的字被菜叶遮住了,大概还有两个字“好义”。这“新建”,当然不是现在新建,应该是十几年前或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新建。这碑文边上,的确密集地建有好几个埠头,当年方便了很多附近居民。

  这一带,有个最大的埠头,是轮船埠头,南来北往的轮船在此停靠。河的功能里,航运最突出,仙岩是温瑞塘河的中心地带,边上有风景区和无数宗教建筑,来往旅客较多。轮船埠头边上曾经有一座庵堂,旅客们习惯将庵堂称为河口堂,久而久之,这个村就叫做河口堂村,后来改为河口塘村。

  过了河口塘村后是仙南村,再就是穗丰村。在河口塘村和穗丰村之间还有一段属于仙南村,这是我在回程时听司机说的。在我原来印象里,仙南村和主塘河是没有联系的。

  温瑞塘河上,穗丰村是一个绕不过的点,无论在历史记忆里,还是现今河面上。

  塘河穗丰村段以前岸边有一座鲤鱼山,山岩像鲤鱼的形状横在水面,所以旧称“鲤屿”。穗丰村房屋沿河而建,屋后也留有一条通道,我慢慢向南而去。穗丰村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小渔村”,据说曾经是七十里塘河驿站之一,专为南北客商及过往行人、公差、官吏等提供茶水、饮食,是歇脚休息的好去处。著名的温瑞塘河八大景之一“穗丰怀古”,即是描写小村旧貌的。从前民间传有“穗丰桥头休开口”的民谚,意思是讲夜里划船从温州到瑞安,到穗丰村正好是半夜,此时切勿高声乱唱,夜里惊醒人家,会被耻笑或喊骂的。

  我边走,边怀古。

  温瑞塘河沿岸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产业,比如茶山杨梅、三垟黄菱、上河乡的菜头咸、娄桥的蓆草,以及岩下、下林烧砖瓦等等。仙岩一带有句老话叫:“穗丰鸬鹚给棒脚。”说的是穗丰村渔民家养鸬鹚捕鱼。鸬鹚蹲在河底捕鱼,把鱼衔上水来,渔民用竹棒把鸬鹚钩划上船来。穗丰村坐落在温瑞塘河沿岸,依山傍水,农民养鸬鹚捕鱼只是副业,却有几百年历史。据本地学者推测,明代刘基后裔从青田迁徙来穗丰安家,把青田溪港上养鸬鹚捕鱼的技术也带过来了。当然,鸬鹚捕鱼早已消失在历史进程之中了。

  虽然航运功能已不再重要,在塘河上还是经常看到来往的货轮,以及所造成的浪花。在河里,还停有不少各种船只,荡得厉害的木船和绑得紧紧的水泥船各自惆怅着生不逢时。正是金秋时,一排桂花树和塘河对视,我在中间穿过,浸润在浓香里,鼻孔和身上的毛孔一起享受。

  1899年仲夏,我走过的地方曾经十几具尸体暴尸河岸多日。这和端午节划龙舟有关系。

宽阔的河面

  龙舟活动是温州民间遗俗之一,亦是瓯越文化的具体历史特征之一。有塘河的地方,就有龙舟活动的踪迹,每年端午节期间更是高潮。穗丰村段主塘河河面宽广,是龙舟竞渡的理想地段,周围各村的龙舟都会划过来展现自己。划着划着,龙舟活动变成龙舟争斗了。

  林祝兴先生曾有一文,说当年端午节,温瑞塘河发生数起龙舟争斗,最严重的是发生在穗丰村段塘河上的沈岙村与岩下村之间,沈岙龙舟落败翻沉,淹死十三人。当日,“岩下、穗丰两村居民咸畏拖累,是夜纷纷搬移者终宵有声。盖恐沈岙人乘宵来抢掠也。”

  知名绅士出面初步调解,岩下村愿出红洋(鹰洋)四百元,而穗丰村作为事发之地,受此连累,亦愿出红洋三百元,共七百元,给沈岙死者家属作“恤怜之费”。“以这一年瑞安东部粮食价格为例,一元红洋购七十三斤晒干的早稻谷;清末的一斤相当于现代一斤二两,算了一下,每条人命的‘恤怜之费’相当于现代市斤约四千七百斤早稻谷。”

  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关系亲密的亲戚一到了龙舟上,就会生死相搏。前几年,塘河上禁止划龙舟,就是为了防止龙舟争斗和恶性事件。

  边想着边走,一会儿就来到穗丰村中央位置的爱乡亭里。爱乡亭建在河边,部分结构架在河上,亭名由马亦钊先生题写。亭边有一《华侨大桥爱乡亭碑志》:“华侨大桥爱乡亭,是我村旅法爱国华侨刘若进胡振国等四十位侨胞共同捐资兴建的。”碑志立于1996年,里面详细介绍说:“九四年秋,刘若进胡振国先生先后回国探亲,看到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繁荣,深受感动。在村两委的恳谈下,回法即与刘若申胡宝国等人共同商议,在迎宾酒楼设宴,邀请在法乡亲,由胡宗献、刘岩宗、刘岩星、刘岩桂、刘万巧等五人牵头,共商捐资事宜。会后由刘万巧徐杲弟负责联系,并得到沈岙村陈国木先生的襄助。这次四十人共捐资人民币六拾壹万伍仟三百贰拾元。”碑志上还列出捐资者姓名和金额。

  该碑志文采一般,把事情说清楚了。爱乡亭用于穗丰村老人活动,我过去时,亭一楼在播放温州唱词,十来位老人摇头晃脑地听着。我踩上架在塘河支流上的若申大桥,目标是在大榕树下围着娱乐的人群。《华侨大桥爱乡亭碑志》里提到过一位叫刘若申的华侨,按照温瑞平原的习惯,我猜若申大桥应该是他捐资兴建的。

  大榕树下老人居多,有的在打牌,有的在议论国是。我绕过去继续沿河而行,看到的是轮船埠头,当年穗丰人走向全世界的起点乃此地。埠头挺大,一个镜头装不下,可惜如今沦为垃圾处理场了,摆放着很多垃圾桶。人也一样,一旦做不出贡献,下场很悲惨。

  埠头左边有座横跨主塘河的桥,就是《华侨大桥爱乡亭碑志》里讲的华侨捐资建设的华侨大桥了。华侨大桥连通穗丰村两岸,方便了村民,给该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翅膀。

  我钻过华侨大桥,再走一会儿,河断头了。大概这段河比较狭小,后来被填埋了,我绕过其上的建筑,又到了河边,前面的伯温楼高高耸立着。

  我之所以知道绕来绕去就是河边,因为这一带实际上有很多块陆地都算岛屿。下林村所在的那块是个岛屿,往南的仙岩实验小学那块也是,再往南的华侨大桥西边那块亦是。继续往南,就是温瑞塘河新地标——伯温楼所压着的小岛了。再往南呢?也还有一个岛,上面密密地布着民居。

  穗丰村慈善文化向来浓厚,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十位华侨捐资建了华侨大桥和爱乡亭。2019年,刘氏子孙在该村西洋河锣儿岛上建起九层高的伯温楼,受到了很多人关注。如今,村里还有慈善义工队、蒲公英慈善义工队和爱心阁慈善义工队等。

  伯温楼整楼内九层外五层结构,取九层有天长地久之寓意,也是中国最为吉祥和最大单数的尊崇。楼为重檐庑殿,顶部又是攒尖顶,均为木制结构,高达50余米,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5020平方米。周胜春先生写道:“伯温楼坐北朝南,四周轩廊,每层绕圈的栏杆均用汉白玉筑成,镶边刻画,高贵典雅,温润可人。其中五层的六角飞檐均如圆月弯刀一般上翘,不仅是黄鹤翅膀的自在遨翔,也似苍鹰或鲲鹏振翅欲飞,遨游上空。房檐柱梁之间斗拱相连,盘根错节如龙屈蛇伸,扑朔迷离却豁然开朗。门窗仿古,为密封格子式窗户,上面与汉白玉栏杆面上一样雕刻着仙鹤、云纹、花草、奔马以及龙凤等各种图案,栩栩如生,精妙绝伦。整座楼色调暗红,其中飞檐乌黑点缀其间,高古雄浑,气势恢宏,古色浓郁,吸收了江南建筑独有的特色与风格。”站在穗丰村段塘河边无论哪个位置,都能清晰地看到伯温楼。它如今已经是温瑞塘河新十景之一了,有老先生赋诗曰:“崇楼矗立古渔村,八面玲珑仰首看。王佐九霄应笑慰,星灯永照水晶盘。”我想,伯温楼一定是穗丰村海外华侨梦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

  徒步到瓯海和瑞安边界的友谊桥,我开始返程,却不知道怎么回去,只能沿穗丰街走。傍晚,街上立满了流动摊贩。本地居民早上就把一天的菜备齐烧好,新居民则是买一次吃一顿,早餐买来早上吃,中餐买来中午吃,晚餐买来晚上食用。流动摊贩面对的群体是新居民,热腾腾的各类菜也引起了我的食欲。

  烟火人间,大致如此。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