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补碗匠

来源:  王乐天
2024年01月09日

  “补碗——补瓷碗——补碗”,一阵阵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伴随着铁片碰撞发出的“叮当”声,立刻搅活了一向空旷寂寞的乡村。

  这是乡亲们所熟悉的补碗匠进村了。

  过去,碗作为乡村人家用途广泛的餐炊用具,伴随着人们的一日三餐。它也是最容易破碎或残缺的器皿,特别是瓷碗,使用久了,难免出现意外磕破或者摔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哲学,那时,物质条件匮乏,家家户户都奉行着勤俭节约和缝缝补补的原则,衣服旧了,要在缝纫机上进行缝补;刀用钝了或生锈了,要求专业的磨刀匠来磨刀;碗出现磕破或者摔碎,是绝不会轻易舍弃或重新购置,会等待专业的补碗匠上门进行修复。

  时过境迁,对于当年来家乡的补碗匠,早已记不清他们的面孔。但是,依然忘不了他们专注于技艺时的种种细节与场景。

  在我的印象中,补碗匠以外地来人居多。他们肩挑一个补碗担,左手拖着一根木棍,右手搭在扁担上,摇晃着手中的铁片,晃悠着肩上的担子,或穿街走巷,或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的行头很简单,通常担子两头各置有一只小木箱。一头木箱里面放着补碗的工具——弓弦棒、钻杆、金钢小钻头,和锤子、镊子、夹钳、锉子等;另一头木箱里面放着补碗的釉子和箍碗的绳子,以及一些形态各异的补碗铜钉。

  补碗匠平日里挑着担子下乡,走村串户吆喝着招揽生意。不得不说,补碗是个辛苦活,他们属游方匠人,常年在外,风餐露宿。一旦补碗匠的吆喝声飘进村子,虽然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在他阵阵的吆喝声中,就会有很多家庭主妇如同接到指令一般,在家里纷纷去翻找出一大叠需要修补的碗,并提着它们来到村里的晒谷场。此时,乡亲们都已自觉地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等候着。

  看到一单单生意接踵而来,补碗匠这才慢悠悠放下肩上的担子,铺开摊子,把随身的小凳子支起坐下。他先把人家拿出来的碗逐个进行“验货”,以决定这只碗应该怎么补,需要几颗钉,那只碗要钻几个眼,然后把所有的疤眼合计后告诉人家,按当时的收费行情,每个钉该多少钱,合计要收多少钱。一旦得到主顾的认同,补碗匠便拿出一块白布,垫在两只弯曲并拢的大腿上,铺开补碗的工具,才开始箍碗、钻眼、穿铜钉等比较繁琐的程序,专心致志地补起碗来。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古老的民间传统手艺——“锔瓷”。金刚钻是补碗匠必备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他们最为贵重的行头。一般来说,补碗前,补碗匠会将碎裂的碗片、瓷片一块一块地对好缝,按原形拼装成形,用碗索绳固定好,并根据碗的大小、厚薄、颜色以及纹饰、破裂位置和程度,来确定铜钉的位置和数量,然后用金刚钻在接缝处的两边一个个地钻眼——“打瓷眼”。

  对补碗匠来说,打瓷眼是对他们手艺的一大考验,要视所补器皿的大小钻眼,大的如黄豆,小的像针眼。作业时,必须做到小心翼翼,“软硬兼施”。同时由于使用悬空腕力,不能过重亦不能过轻,且要完整使钻。加之有些碗厚薄不一,钻眼的深浅各不相同,必须拿捏到位。如果碗钻破了,这只碗就完全报废,不仅得不到补碗费,一旦遇到较真的主顾,还得做一笔蚀本生意。

  打好了瓷眼,紧接着是穿铜钉,用小锤子将铜钉的两个头紧紧敲入破口对应的小洞里。铜钉多寡要根据瓷碗大小、裂缝长短而定。这纯粹是一项技术活,不仅体现了手艺人的水平,而且决定着修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首先得根据瓷眼的大小、深度,来确定所用铜钉的大小和长短。同时,破口对应的小瓷眼距离和铜钉的长度要完全保持一致。

  最后,补碗匠会用小铜锤轻轻地敲击穿好的铜钉两头。敲击时力度要均匀,用力重了,碗容易敲破;用力轻了,铜钉会嵌不进瓷眼。一只破碗一般需要五六颗以上的铜钉才能补结实。铆进铜钉,最后还要在铜钉处抹上一层釉子上色防漏。这样,“破镜重圆”后的碗“缝”着细密的纹路,不仔细看,是不大看得出来的,又可以做到盛饭不漏,盛水不渗,重新使用好多年,会让那些女主顾们感到满意。修复之余,补碗匠也会应个别主顾要求,给碗刻上自家的名字,以示与邻居家的区别,因为当时在乡村,每逢红白喜事,邻里之间互相借碗的事情屡见不鲜。之后,补碗匠不敢有太多的逗留,像歌手“赶场子”一样,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下一单碗的修复任务。

  那时的孩子们总是对补碗匠充满着好奇之心。每当补碗匠一进村,他们便从四面八方纷纷聚拢过来,围着他的摊位当“西洋镜”看。在他们的眼里,补碗匠的手就像是变魔术一般,一只磕破或者摔碎的碗,只要一会儿就大放异彩,修复如新,将碗“完璧归赵”到主顾的手里,这一切都会让在场的孩子们感到十分惊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不锈钢碗、木碗、玻璃碗等粉墨登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只碗的相对价值在人们心目中不断降低。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碗破了自然就随手扔掉,再也不会有人去补碗了。于是,那积淀着岁月沧桑、带着时代特有烙印的古朴职业——补碗匠也成为一道远逝的风景。但昔日乡村补碗匠走街串户的身影以及一阵阵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却犹如时光播放器,时不时在我眼前闪现,耳边回荡,也勾起我对儿时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