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委员发言摘登(一)

2021

02/24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当好东道主 迎接亚运会

郑慧委员代表教育(体育)界别的发言

  2022杭州亚运龙舟赛事将在瓯海举行。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办好一场赛、提升一座城”的理念,城市品质得到改善,但在亚运氛围营造、亚运元素体现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全力营造瓯海亚运氛围。创新“迎亚运”系列活动。创设一批具有瓯海辨识度的公益广告。开展“优礼瓯海”文明礼仪培训,提升公共文明素质。开展系列报道,扩大瓯海影响力。

  二是全力展现瓯海亚运元素。设计统一的logo,在中心区街巷中体现龙舟文化。打造地标、夜景“网红”等亮点,合理布局主题雕塑、公共艺术作品。抓好我区国际语言环境的打造,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全力攻坚龙舟基地环境整治。加快推进龙舟基地及周边道路整治提升,美化市容市貌。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是全力谋划亚运辐射效应。谋划最精华旅游线路,制作双语宣传册,开通便捷的公交线路或旅游巴士。做好传统优势产品推广营销、伴手礼筛选及景区文创产品设计。超前谋划后亚运时代场馆利用,培育和引进品牌赛事。


弘扬红色教育

献礼建党100周年

林利委员代表中共界别的发言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更好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血脉,献礼建党100周年,为此建议:

  一是红色教育要彰显瓯海特点。淬炼红色精神。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红色旅游线路。编写文学作品专辑,编排文艺表演节目,力争出品各类优秀文艺作品。

  二是红色教育要创新载体。借助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扩展红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以主题宣讲团、读书会联盟等为主讲团体,深入开展红色记忆、红色奋斗的主题宣教。利用网络平台和文艺作品,对瓯海历史上涌现过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等事迹进行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是红色教育要以人为本。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通过开展“红色细胞工程”等工作,以服务带动宣传。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小组作用,保护全区革命纪念遗迹、城市地标、人文故居、经典景点群,为全区红色文化教育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踏准“十四五”节拍

打造南部新区塘河独特IP

张金成委员代表新闻文艺界别的发言

  塘河沿线开发是“南部新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此前,我区按照“整体贯通、水清岸绿、文化融入”的要求,对塘河沿线开展整治提升,面貌焕然一新,但依旧存在着配套设施缺乏、软硬件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兴建配套设施,打造“流连忘返”的美景IP。根据塘河特有文化统一规划建筑风格,打造个性化的高端主题餐厅、茶室、咖啡厅,以及特色塘河水街、大型特色地域美食商场,挽留游客脚步,形成南部新区塘河文化经济带。

  二是集“艺术性”“功能性”为一体,打造别具一格文化IP。进行统一的极具辨识度的文化性改造。在建筑风格、景观重塑上打造“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古温州之景,或者树起“新瓯派”或“新江南”建筑风貌标杆,营造极具韵味的江南水乡美景。

  三是引流人气盘活资源,打造多姿多彩的节庆IP。以塘河两岸特色景观为载体,开办系列文化活动,让“我们的节日”来盘活塘河两岸的景观人气,引爆旅游热潮。


先行打造瓯海“乡村公园”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许舒曼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瓯海区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近几年,瓯海整体联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但受土地、资金、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瓯海依然存在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环节。为此建议:

  一是合理布局,构建乡村公园规划体系。推动“多规合一”,优化调整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用地等空间布局,科学编制《瓯海区乡村公园建设五年规划》《三年实施行动计划》,明确实施范围,制定专项方案。

  二是深入研究,制定乡村公园建设标准。借鉴各地农业公园、郊野公园、田园综合体等经验,研究编制《瓯海区乡村公园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以“五美”新温州要求,顶层设计、系统谋划。

  三是试点先行,打造乡村公园建设亮点。将泽雅龙溪沿线片区、丽岙五社侨乡村域、仙岩渔潭-茶山山根片区作为试点,创建“产、村、人、文、景”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四是迭代升级,构建乡村公园工作格局。高规格搭建工作架构,高水平保障要素供给,整合资源、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形成政策合力,实现政策落地。


“帮管+康复”有效提升

住宅小区的自治能力

陈婵娟委员代表瓯海区知联会的发言

  在老旧小区与现代小区并存的当下,瓯海很多住宅小区出现了“浓”村味较重、管理之痛凸显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瓯海区加强住宅小区综合自治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形成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新格局。

  二是做好帮管引导。突出党建引领,从无物业、无业委会、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入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确保改造后有物业接管、有业委会。推行“红色管家”,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三是提升地位水平。政府帮助业委会特别是新建小区业委会树立权威、提升地位。在业委会选举、小区资金使用等方面打造数字化系统,也可引入业委会有偿工作机制,探索市场化专业管理。

  四是建立评价体系。从组织架构的成熟度、业委会的战斗力、工作的推行情况等方面,对小区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制定评价清单。

  五是实施康复工程。按照上述评价体系,将住宅小区分为引领型、自立型、牵手型和社区代管型,探索代治理、微自治、半自治、全自治的“花式”治理模式。


关于眼镜小镇引人气、聚商机的建议

廖海珍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别的发言

  瓯海眼镜小镇作为产业的重要展示窗口,通过系列活动,带动了一波瓯海眼镜的订单量及客流量,但人气仍较冷清。为此建议:   

  一是丰富活动样式,织燃小镇人气。做足传统节假日大酬宾文章。办好国际眼镜展览会、采购节等特色活动。线上线下平台强化宣传造势,叫响“买眼镜就到瓯海”的口号!

  二是启动文化旅游和购物体验新模式。开辟眼镜小镇直播室,让游客体验当网红的乐趣。引进一定数量的知名餐饮品牌,实现有物可购、有美食可吃、有游乐项目可体验。

  三是开启校地合作,与温大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一个固定的T台,让T台成为温大服装设计及模特班的操练基地。眼镜灯光秀组装搭配服装、鞋革一起表演,实现企业抱团合作。

  四是解决眼镜小镇停车难问题。节约空间搭建立体多层的停车库,小镇里面工厂的道坦改建成共享停车场。

  五是加大国内外市场宣传推广投入。在动车站、轻轨、机场等增加广告投放。密切与电商、直播基地合作。加强与抖音国际版等合作。倡导以瓯海眼镜作为伴手礼。


大力发展基因药谷

助力“科创瓯海”建设

朱敬忠委员代表医药卫生界别的发言

  中国基因药谷是全市首个生物医药“152”工程,是环大罗山科技走廊的“塔尖重器”。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将是基因药谷快速发展的一年。为此建议:

  一是打造高质量科创载体。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各方资源,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打造一系列领域内标杆性高能级科创载体,提供“全链条”服务。

  二是进行产业梯度布局。围绕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按研发、生产、销售的投入产出周期,科学统筹布局。根据不同成长阶段,分别给予相应面积的生产办公用房,集聚本行业各类优质企业。

  三是着力推进产业化。对入驻并投产纳税企业,设立“企业奖”和“企业高管奖”。引进医药行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和创投公司,实现产值利税同步增长。

  四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活跃创新链。科技投入和政策设计要围绕薄弱环节进行部署。支持原创新药的研制。坚持创新引领,集聚创新人才队伍。

  五是筑巢引凤构建人才链。充分利用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人才资源,吸引高端人才。打造兼具居住和交流功能的科学家家园。


关于用“新服务”拉动“新消费” 

加快打造瓯海数字生活新范式的建议

洪若愚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瓯海区基层委员会的发言

  瓯海于2021年1月份成功入选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区创建名单。瓯海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支撑不足、生活平台应用少、基础设施底子薄弱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实施数字人才引育工程。抓住瓯海建成浙南首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重大机遇,引进国内外专业型和复合型数字人才。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培养数字生活新服务领域专业人才。

  二是实施数字平台升级工程。深入推进一批数字生活新服务重点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本地商贸综合体、连锁店等人、货、场云化改造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面向数字商贸、数字健康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一批商圈智慧化建设和转型发展。

  三是实施数字设施建设工程。以瓯海“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型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国际通信服务设施。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打造集聚多个行业应用及解决方案的“工业云平台”。


关于推动瓯海区未来教育高地建设的建议

蔡金挺委员代表共青团(青联)界别的发言

  瓯海教育正大踏步走向“未来教育”的高地,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如何推动瓯海区未来教育高地建设?为此建议:

  一是未来教育应当是有乡土情怀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开设方言教育、乡土文化课程,将初中生了解瓯海未来蓝图规划作为必修课,为未来瓯海学子返乡打下基础。

  二是未来教育应当是自信的教育。加大资金投入,促硬软件提升,逐步建立师生全方位的自信。建议在瓯海东部、南部各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是未来教育更要注重师资力量培养。与211以上的师范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每年暑期锁定来年优秀应届毕业生,每年引进一定比例的免费师范生、211以上院校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四是未来教育应当是各展所长的教育。引导学校实行差异化教育,提升学术和艺术尖子生培养水平。重视班主任工作,通过各类培训、赛事等,提升全区班主任工作水平。

  五是未来教育应当是智慧的教育。推进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为偏远学校送去高质量课堂。建立长效追踪机制,监测各阶段生源发展情况。建议大力支持瓯海一高发展,就此改变教育格局。

编辑: 陈奕如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