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2025年,正值“八五”普法收官冲刺之年。梧田街道以“强队伍·拓阵地·活形式”为行动纲领,深耕基层法治土壤:百名“法治尖兵”持证上岗,千场“市井普法”次第绽放。当法律条文化作茶摊闲谈里的俚语、花灯谜面上的巧思、皮影戏中的警喻……法治精神已悄然融入这座千年商埠的砖瓦街巷,生长为最鲜活的时代注脚。
队伍建设:从“单兵作战”到“万众一心”
2021年冬季,温州城市大学的教室里,一场特殊的“法律考试”正悄然进行。来自镇街的执法人员额角沁汗,手敲键盘,在执法考试中认真作答。“以前总觉得这么多年的执法工作早已了然于心,直到闭卷考试才发现各种细枝末节。”应急执法队的工作人员回忆道。这场“考核倒逼”仅是梧田普法队伍建设的开端。
八五普法以来,街道党工委以“专题学法+法治微课+实战考核”构建起“三学联动”机制,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学法沙龙15场,执法人员持证率跃升至98%,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法治尖兵”。变化不仅发生在干部队伍中,更在乡野阡陌间萌芽。梧田街道7个村社,27名“法律明白人”通过“法治夜校”“司法网课”等灵活形式,成长为一支基层“带不走的普法队”,如今他们活跃在居民楼间,用俚语调解纠纷,用乡情化解矛盾,被大家亲切称为“社区法官”。去年台风季,正是这群“红马甲”连夜普及《防灾减灾法》,引导转移工地住户200余人。据统计,“八五普法”以来,社区法律明白人普法行动已开展73场,累计发放普法手册1.2万份,昔日散落民间的普法力量,如今拧成了一股合力。
阵地织网:从“法治地标”到“扎根生活”
梧田老街的千年榕树下,新挂起的“法治心愿牌”在风中叮当作响。“希望阿公阿婆别再被保健品诈骗”——留言旁边,司法所工作人员贴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示语录。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街,如今焕发出新的法治生机:东瓯书苑举办的“以诗解律”读书会,市民游客以诗解律,青砖黛瓦处处浸润法治书香;沿岸眺望,法治长廊沿河舒展,石栏长亭下张贴着“法安天下”的今古对话引人深思。这片“一院一树一廊”构筑的“古韵今风”法治文化带,平均每年举办特色普法活动2场,分发普法手册1000余份,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游客王女士笑称:“带孩子逛趟老街,东西没买成,倒是学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不仅是老街,法治的触角正延伸至梧田的每处缝隙。清晨的瓯海中学走廊上,学生们在“反校园欺凌”摊位上驻足;午间的鞋服厂食堂里,工人们边吃饭边看屏幕上播放的工伤索赔案例;傍晚的S1龙霞地铁站出口,普法志愿者支起“法治驿站”,分发普法手册。“以前觉得法律远在天边,现在买菜、等车都能学到维权知识。”外卖小哥晃了晃手机,锁屏壁纸竟是“劳动仲裁流程图”。从打造地标到融入生活,如今的梧田已形成“处处见法、时时学法”的生动图景。
形式破壁:当“非遗文化”遇见“法治春风”
“孙猴子偷仙丹算犯法吗?”2023年暑期的明瓯社区活动室里,30双童真的眼睛紧盯着温州大学的普法志愿者刘洋。随着《西游记》片头音乐开场,孙悟空化身“问题少年”:大闹课堂对应“扰乱公共秩序”,网购金箍棒遭遇“网络诈骗”,当唐僧念起“法治紧箍咒”,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法律就像金箍圈,保护我们不变成坏猴子!”这场“法治故事会”通过“瓯宝说法”平台获得了民众大量点赞。
2023年元宵节的梧田老街,200盏法治花灯照亮夜空。“夫妻共有的数字——打一法律术语”“高空抛物伤人——猜四字成语”,65岁的陈阿姨带着孙子连猜中三个灯谜,奖品《民法典漫画手册》被她当作家传宝:“比直接发册子有意思多了,回家要和老头子一起研究‘共同财产’那个谜底!”现场发放手册效率提升3倍,司法所长笑道:“老百姓追着我们要‘谜题答案’,普法从未如此火热。”在梧田,就连广场舞都跳出了法治韵律。夕阳红民间艺术团自编的《法润瓯越》歌舞剧,老年艺术团以锣鼓演绎防诈“三字经”,文艺赋美让法律知识随旋律入耳入心,更添润物无声的厚度。
“普法不是大水漫灌,而要像老榕树的气根,在生活缝隙里悄悄生长。”梧田司法所所长望着老街熙攘的人群如是说。回望八五普法的来时路,百余名普法志愿者举办的千余场特色活动如夜间星辰般散布民间。于是菜场阿婆能说出“格式条款”,务工者敢于反抗“无偿加班”,孩子们会争论“獬豸和独角兽谁更正义”。当法治信仰融入晨昏烟火,当古老文脉滋养现代法理,这座千年古镇正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根系深扎处,静待参天时。法润梧田的故事仍在继续。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