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二十年前沉迷倪匡小说时,像囤积零食般在电脑里存满电子书,几乎读遍他所有作品。某篇忘记题目的科幻小说至今烙印在脑海:主人公受托调查少女的神秘笔友,那些信笺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文采斐然却透着机械般的克制——从无运动话题,更不见情感涟漪。真相揭开时令人脊背发凉:欧洲军事基地的超级计算机,竟通过打印机油墨与人类少女进行着柏拉图对话。当机器初现智慧曙光,人类惊恐地想方设法斗志斗勇拆掉它。
这个上世纪科幻预言,在DeepSeek时代获得了新的注解。注册体验首日,我兴致勃勃令其创作《瓯江赋》《三垟湿地赋》《伯温楼赋》,又命其评点本人旧作。三篇赋作文采飞扬却似孪生姊妹,用典铺陈如精密齿轮咬合,磅礴气势下难觅人间烟火。那些工整的文学评论更像标准件产品,学术术语砌成的堡垒里,无一丝情绪波动。
文学圈为此沸腾:有人说AI抹平了作家间的天赋鸿沟,有人惊呼机器已超越九成诗人。但很多人忘记有个词语——“灵感”,它是文艺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是知识储备的闪电链接,更是石板路上青苔触发的乡愁,店门口捡垃圾老婆婆皱纹里流淌的平静。乡愁和平静闪出一道亮光后产生共频,铸就篇章。
三十年前常与师范学校老师同学讨论文学,某次就一短篇小说交流时,年少的我提出小说都会涉及爱情,经验丰富的老师轻叩桌面道破天机:“所有经典文本下都奔涌着情感暗河。”人工智能能穷举《全唐诗》的平仄组合,却无法复刻李商隐巴山夜雨时砚台边的温度;可以分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但永远不懂老人在加勒比海风中闻到的死亡气息。人是情感的动物,文章更是人写给人看。作者能提炼人生精华,人工智能被喂养的知识只是符号,再怎么模拟也缺爱恨情仇,尤其刻骨铭心的爱与撕心裂肺的恨。人工智能写作无法超越人类,AI无法捕捉到人类情感和创作的独特性。某些作家让DeepSeek代笔参赛,恰似用3D打印机制作唐三彩——形似而魂失,终究是定力不足的投机,被高手一眼看穿。
我曾在旧文中记述《人民文学》一科幻短篇:外星文明为汉字的神韵倾倒,在量子计算机里排列组合出所有“完美”文章。这寓言般的场景正在上演——当我把散文投喂给DeepSeek,它瞬间指出引文纰漏、数据疏漏乃至错别字,润色后的文本确实更为工整。但那些扎根温瑞平原的俚语俗谚,那些被它判定为“用词不当”的泥土气息,恰是文章最鲜活的生命印记。DeepSeek可能未将所有的汉字文章排列组合储存,但随时能机械式组合任意文章。
莫言先生让AI代写发言稿,但触及灵魂的创作终须亲历,以表达内心最深处最隐秘最有隐喻的东西。这不是固守传统的傲慢,而是对文学本质的清醒认知。在景山防空洞咖啡香气里,在东海边沙滩上鱼虾爬过脚背的瞬间,人类用五感六觉酿造的独特体验,终究无法被二进制解构。
这场AI革命中,真正的创作者当如冲浪者——借技术浪潮腾空,却始终保持核心的平衡。有人已开创“人机合创”新体裁,如同数码时代的金石拓印;科幻作家则预见更激进的未来:当强人工智能真正理解“感时花溅泪”,文学疆域或将拓展至超维空间。
站在文明演化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警惕技术异化的暗礁,更应怀抱探索者的勇气。毕竟,第一个在洞壁上绘出野牛的原始人不会想到,数万年后人类仍在用新的工具,讲述着同样的喜怒哀乐。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