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快快快,小朋友快跟上。”“车流量太大了,请您等一等。”早晨7:20,金志良准时出现在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南门。
在这个人行道路口,红灯时间短,车流量大。“金爸爸”有节奏的哨声,成了可靠的通行令。有时急着上学的孩子会压着最后几秒的绿灯时间冲刺过马路,金志良赶忙拉住,提醒安全第一。这个微信名为“风雨无阻”的男人,坚持这样琐碎的“晨间守护”,如今已是第6年。
“其实我做的很简单,就是根据车流判断何时截住车辆。”金志良说。他站着的路口正对小区,两边又是商业街,平时流量密集,一到学生上下学时间,路况就更复杂。“如果没人指挥,车辆和孩子都会想抢最后几秒绿灯,容易出事故。而一味地缩短车辆通行时间,则容易造成交通拥堵。”金志良解释道。此时,他会根据车况提前截停车辆,让双方都更便利。
金志良是退伍军人,截停车辆时会礼貌地回一个军礼。虽然偶尔遇到急性子的车主会摇下车窗抱怨,但他从不在意,只是专注地引导车流,守护着十字路口的交通脉搏。
“其实在我之前,有位家长也是在这个位置指挥交通。”金志良回忆道。那时,这个路口没有协警,只有那位家长独自在人行道上来回跑着。2020年,金志良在送孩子上学时,目睹了一起轿车和电动车相撞的事故,当即决定加入“爱心护学”队伍。此后,两位家长负责人行道两端的交通,像两座移动的安全岛。
金志良转业时就考虑过投身交警队伍,虽最后未能如愿,但在准备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交通管理知识。熟悉指挥手势与交通标志含义的他说:“指挥的动作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过往车辆配合。”于是,白手套和印着“平安瓯海护校安全”的“爱心护学”红马甲成了他的固定工作服。
“这6年,孩子每一个上学的日子我都没有缺席。”金志良略带骄傲。6年过去了,最初一起疏导交通的家长因个人原因离开,金志良也经历了一段独自在路口来回跑着疏导交通的时光。直到新的协警加入,这个路口的守护力量才又重新壮大起来。“但疏导交通免不了各处奔走,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不过我是军人出身,喜欢运动也吃得消。”金志良笑着说。
8点过后,上学的人流渐渐减少,金志良会和协警并肩闲聊一会。没有急促的哨音,没有轰鸣的引擎,只有树梢的鸟鸣和远处传来的校园广播,这是独属“安全卫士”们的闲暇一刻。
“自从我加入‘爱心护学’,这个路口没出过一起交通事故。”金志良的语调不自觉地上扬。这份坚守无疑为他赢得了信任,有的家长领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会示意孩子和他打招呼:“叔叔每天为了你们的安全那么辛苦,你一定要配合哦。”也有家长在熟悉后会亲切地喊他“金爸爸”。
让金志良倍感温暖的还有家庭的支持,他分享着自己家的晨间日常:6点多夫妻俩起床,妻子为孩子们准备早餐,而他则在检查工作信息后将“爱心护学”的装备放入包中。6点50分,他和孩子准时出发,通常7点10分左右就能抵达学校。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换上装备,投入交通疏导。
这样的作息使两个女儿总是成为最早到教室的那批学生,但她们毫无怨言。“小女儿之前还和我说:‘爸爸,大家都说你来了之后交通好了很多。’”金志良眼角的皱纹笑着舒展开来。
有家长感念金志良日复一日的付出,把他的事迹上报到学校,希望为他争取一些物质奖励,金志良都婉言谢绝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孩子们安全就好。”直到去年他被评为瓯海区“最美浙礼实践人”才腼腆地接受了这份荣誉。此后他疏导时更加细致,以朴素的行动,回应着对这份认可的谢意。
今年,金志良的大儿子念高中,大女儿上初一,小女儿读五年级。有人问他什么时候会停止“爱心护学”,他大大方方地回应:“至少能做到10年吧,以后如果这个路口有需要,我还是会继续来帮忙的。”金志良坦言,经营个体户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让他容易参与“爱心护学”,而军队的历练铸就了他的责任意识,让他愿意在这个爱心岗位上继续坚守。
他分享了一位自己的榜样——某位参与学校交通疏导10来年的北方协警:“我看过他的小视频,他和家长、孩子的关系都非常融洽。我觉得我们俩做的事情差不多,所以我也要坚持下来。”金志良说。
如今,“爱心护学”的队伍日益壮大,校园周边通常会设立多个护学岗点。志愿者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志愿者手持指挥旗,引导滞留车辆有序通行;有的在斑马线上,牵着低学段孩子过马路,像护雏的母鸡;有的站在队伍外侧,用身体构筑起一道安全屏障……相似的是,他们都穿着红色的“爱心护学”马甲。
“我们是排班来‘爱心护学’的,比较久才会轮到一次,不像‘金爸爸’每天都会来。”一位参与“爱心护学”的家长说。为了让车辆更快通行,每天“爱心护学”志愿者们见面后,金志良也同步几个能避免拥堵的停车点位。
“爱心护学”这一善举看似平凡,却是家长们为孩子们言传身教“爱”的第一课,更是“平安校园”的温情一刻。每个工作日,不论风雨如晦还是烈日当空,越来越多像金志良这样的爱心家长们总会准时出现,用坚实的臂膀为孩子们筑起安全通道。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