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我是‘茶山黄叶早茶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郑奕涵,视频中制作茶叶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我爷爷郑学松。”在瓯海区十佳旅游商品评选现场,孙女的介绍向外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百年老技艺,正焕发着新活力。
从传统早茶到有保健功效的富硒茶,从鲜为人知到“出圈出海”,温州黄叶早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路就像“黄叶早”一样敢为人先、永葆生机。
温州茶种植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迄今上千年,其中茶种就有黄叶早。“我爷爷、爸爸都是种茶的。到我第三代,我儿子第四代,孙子、孙女不就是第五代了吗?”郑学松回忆道。小时候,他帮父亲干农活,茶园里的茶树静静地立在那里,谁也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只晓得祖祖辈辈都依仗它吃饭。而这些茶树上长着的,就是黄叶早。
郑学松在炒茶 许文星/摄
“大罗山上九成的茶种都是黄叶早。”郑学松说。作为我国“珍贵的特早生茶树良种”,黄叶早初展在2月底,3月初所制名优茶就开始陆续上市,比一般品种提早20多天,清明前会结束采摘。2002年,瓯海区技术人员经培植试验,让黄叶早在1月中旬即尝试采摘,所制口感与原先无异,这是黄叶早的“早”纪录。
生长在海拔400米之上山地的黄叶早,远离污染。山高雾浓,气候温湿的生长环境,使它有一个好听的别名——“大罗山云雾茶”。好生态,孕育好茶叶。黄叶早茶形似雀舌,色泽黄绿油润、香气清嫩、滋味鲜醇、入口回甘,有“浙南龙井”的美誉。在明清时期,它一度成为贡茶,为皇家所享用。
“除了瓯海之外,大概只有杭州市有少量黄叶早。”尽管各地早茶品种繁多,但郑学松还是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茶种的区别:“黄叶早的梗粗、叶厚,上下叶片间有空隙,所以也更耐泡。”正因如此,早年在外经商的温州华侨,总喜欢在包裹里带上几斤黄叶早,以应在他乡的水土不服。对他们来说,品茶不仅是饮啜山野精气,更是一缕萦绕心间的乡愁。
如今,郑学松制的黄叶早茶最高可卖至500元一斤,但聊起“来时路”,他坦言并不容易。
1991年,黄叶早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郑学松参与经营管理。最初,合作社核心成员没什么人懂得茶叶制作,还是瓯海区相关工作人员从杭州请来了制西湖龙井的师傅,手把手地教他们制茶工艺。
炒茶锅的锅底温度可达60℃,郑学松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手上常被烫出水泡,渐渐地,他琢磨出了一套应对水泡的土方法。再然后,水泡破了又鼓,他的手掌覆上了一层粗粝却实用的老茧。
郑学松在茶园(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合作社正式开始经营后,郑学松揽下了管账和人员调度的活。每天早晨,他去采购食材,以便老伴准备采茶工的午餐。采茶工可以弹性选择工作时长,他每天要分批去验收采摘的鲜茶,并结算工资。
采茶时,他再三叮嘱茶农:“不要洗完碗后去摘,不要用指甲去抠,更不可将老叶和嫩芽混在一起。”如果采摘时,不小心带了病菌进去,鲜茶嫩芽的底端会泛红。因此,应将拇指和食指置于前端,拈顶端的一芽一叶进行采摘,以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嫩芽底下的大片叶子是老叶,若不留神一并摘了过来,后期需要人工摘叶、炒制过筛后才能够将它们和新叶分开来。
茶叶收过来后,需摊晾6小时以上蒸发水分,才能开始炒制。郑学松手工炒茶时通常一坐就是一整天。“12个小时,我最多能炒出4斤茶叶。”郑学松说。
暮色四合时,将收来的茶叶细细摊晾晒;天刚鱼肚白,炒茶时氤氲热气伴随着太阳升起,其中还夹杂着合作社的日常工作。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琐碎又辛苦,最后一起经营合作社的核心成员中只留下了郑学松一家。
郑学松迈向茶园的脚步更勤了,上山健身锻炼时,也总会绕到茶园看看茶树生长情况。“不来看看不放心,茶树需要精心呵护,对它好,它才会给我们收入。”
2012年,郑学松在茶园推广了滴灌、喷灌技术,将自家茶园打造成标准精品园,让茶树、茶叶长得更加肥壮。随之而来的,是产量从原先的每亩产10公斤,增加到12.5公斤的变化。2015年,郑学松在省里培训时,听说了“富硒肥”,抱着尝试的态度开始使用。第一年,他预留了“对照田”,直到当年经PONY谱尼测试,使用富硒肥的黄叶早茶含硒量为0.139mg/kg,郑学松才开始全面铺开使用。2017年起,郑学松的黄叶早茶硒含量超过3mg/kg,被确认为优质富硒茶。
喝富硒茶具有降脂减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而郑学松也惊喜地发现,施用富硒肥后茶树上的毛虫明显减少。此后,他可以更专心地和茶叶“对话”,不再需要和虫子“打架”。
早在1998年,大罗山黄叶早就荣获浙江省名优茶产品称号。2003年,在首届温州市早茶拍卖会上,黄叶早以最高价夺魁。此后,郑学松的黄叶早茶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取得诸多荣誉。2016年,“茶山黄叶早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温州市瓯海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郑荣生在炒茶 王斌/摄
然而,承载着百年茶香的茶山,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我父亲那辈,大罗山有几千亩茶园。现在很多茶农老了干不动了,种茶的人大概少了一半,茶叶产出少了三分之一。”郑学松说。他的家里人是都会制茶叶的,老伴年轻时陪他熬夜学炒茶,儿子从小在茶香中长大。前段时间,念高中的孙子和大学刚毕业的孙女也开始好奇地跟着学艺。但在郑学松这位有30多年炒茶经验的老匠人看来,偶尔的尝试,终究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
前几年,70多岁的郑学松自觉年纪上来了,手工炒茶愈发吃力,便用上了机器炒茶。机器轰隆隆一响,一天就能炒出120多斤,效率虽然高了,但他还是隐隐有一些失落。
转机出现在今年,原本从事民宿生意的儿子郑荣生,正式接手了父亲的茶叶生意。他开始泡在茶坊里,从摊青到烘焙,跟着爸爸钻研每一个细节。手工炒茶的热气,又开始在黄叶早茶叶专业合作社里蒸腾。
茶香世家最动人的,还有代代相传的同心协力。随着黄叶早茶的客群日渐多元,郑学松和老伴开始定制不同的包装——老式的袋装、便于冲泡的单铁盒、适合送礼的木质礼盒装。许多包装背后,都凝聚着家人的巧思。传统的黄叶早茶,按制作方式应归于炒青绿茶,但近年他们也开始尝试制作红茶新品。
新生代的活力更体现在推广方式的创新上。郑学松参加茶赛时,总是一板一眼地讲解黄叶早茶的工艺和历史。而孙女郑奕涵登台时,则会在大屏幕上播放爷爷入选“学习强国”平台的视频,俏皮的语气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现在,温州黄叶早茶叶专业合作社已与当地100多户农户建立合作关系,不仅为农户提供富硒肥,还会在必要时传授种植、采摘技巧。合作社对收购来的茶叶进行统一加工、包装和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我们的销售渠道覆盖线上线下,积累了不少回头客。前些天还有一位香港客户主动联系我购买。”郑学松说。
如今,郑学松已从制茶一线退居幕后,更多承担起宣传推广的职责。有意思的是,他在递出名片时总会夹上儿子的名片。这个无言的举动,承载着老匠人对茶事业的新期待。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