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随笔|“一种”和“某种”

2025-05-27 翁德汉

2025

来源

分享

  当老师时,我经常要上公开课,也写文章,语文、数学、科学教学及教育管理论文都曾获过奖。因此被邀请参加一些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发言时总会故作高深:“从某种意义上讲……”  

  某种意义,到底是什么意义?

  近日读到《文学自由谈》2024年最后一期杂志刊登的文章《且看汤博士如此“袪魅”》,文章第一段旗帜鲜明:“2024年第4期《文学自由谈》刊载汤达博士一文《通读沈从文可以给现代文学祛魅》。‘给现代文学祛魅’,题挺大,有点儿吓人。祛魅者,即对某种事物或观念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我今天不多说这个,要说的话,也须写成高头讲章,因为这不是一篇小文所能说清楚的。我这里只简评一下汤博士文章在造句、用词、逻辑等方面的鸡毛蒜皮问题,再简单说说由‘祛魅’引出的一些琐碎话题。”

  我订阅了《文学自由谈》,这篇《通读沈从文可以给现代文学祛魅》亦读过。读多了标题党文章,我对类似的往往翻一下就过了。加上这期刊发的程绍国《墨池坊15号》引起我的关注,“祛魅”的存在感更低。通读《且看汤博士如此“袪魅”》,我的兴趣一下子提起来,重新找出还叠在案头的该期杂志。

  《通读沈从文可以给现代文学祛魅》一文排在该期杂志第三个位置,分“通读沈氏全集后的幻灭感”“沈从文如何被经典化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大概率’”三个小标题行文。从他的文章标题和文中小标题,我们能清晰知道他的意思。

  在《文学自由谈》上,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闲读即可。这二文引起我关注的,是里面一小条内容。

  《通读沈从文可以给现代文学祛魅》说:“沈从文在那个年代确实很另类,很能代表一种不同的价值理念。”《且看汤博士如此“袪魅”》认为应该如此表述:“沈从文在那个年代确实很另类,很能代表某种不同的价值理念。”并继续说:“‘很能代表一种不同的价值理念’,‘一种不同’,是‘哪一种’?它跟哪种理念‘不同’,叫人纳闷儿。是跟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理念‘不同’吗?那‘非另类’的‘社会普遍价值理念’,又是什么呢,也颇令人费解。”

  这两个句子在于“一种”和“某种”的差别。

  “一种”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一”,《通读沈从文可以给现代文学祛魅》那段是这么讲的:“沈从文在那个年代确实很另类,很能代表一种不同的价值理念。他对城市文明的批评,对乡土社会的美化,以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为海外学者提供了绝好的、可供无限发挥的符号和素材。于是,他的天真和不成熟,被解读为文学殉道精神;他在后来被孤立、被遗忘的遭遇,完美代言了文学与政治之间不屈的博弈。这样一来,沈从文就成了现代作家中几乎唯一的存在,用时髦的学术话语来讲,沈从文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隐喻,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构建自身话语正当性的象征。”作者讲了半天,也没有讲明白“一种”是哪种。

  “某种”显得模糊。“某”是指示代词,《现代汉语词典》说其“指一定的人或事物”“指不定的人或事物”“用来代替自己或自己的名字”“用来代替别人的名字”。其中“指不定的人或事物”条后举例“某种线索”,“某种”的“某”是这意思。在上述二文里讨论的这个句子,“某种”更为适合。

  “‘某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特别是在需要指代不明确或泛指的情况下。它常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帮助表达一种模糊或不确定的指代。”在说不清楚,或者不适宜明确讲的话,还有不敢公开讲的,就用“某种”来指代。但更多的时候,用“某种”两个字,都是在装,在作,在皇帝身上套新衣。“某种丢失的物品”,到底什么物品?“某种高科技产品”,到底什么高科技?

  我也曾经常在文章里出现“某种”,突然有一天感觉挺可笑的,就不敢再装高深了,更不用说“一种”之类的词语。说清楚就说,讲不清楚就不讲,“某种”不是留白,只是一只笔掉纸上留下的墨痕。

  《通读沈从文可以给现代文学祛魅》开头说:“读选集时观感不错的作家,读完全集后多半会让人幻灭,所有的瑕疵、偏见、短板,在全集中往往展露无疑。中国现代作家群的文学成就和学问人品,大部分都经不起阅读全集的检验。”我的书房里有一套《沈从文文集》,抽空都读读,看看会不会让我幻灭。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