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我们要讲给他人听,首先自己得学懂弄通。中心校经常开展集体备课,让我们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宣讲的底气更足了。”近日,参加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体备课活动后,青年宣讲员杨剑感慨道。
杨剑的体验,折射瓯海基层党员教育的深刻变革。2023年底,瓯海区依托中共浙南一大旧址红色资源,率全市之先打造温州市基层党校瓯海中心校,直面镇街基层党校“课程不精、师资不足、供需错配”的沉疴。一年多来,这座从基层一线“生长”起来的红色殿堂,以分众化施教、模块化办班为双翼,为16700余名党员定制“千人千面千堂课”,让党的理论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破局:从“大锅饭”到“定制餐”的嬗变
针对宣讲员讲授前沿创新理论,针对村社党组织书记解读温州园博园建设、强城行动等战略决策,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邀请党代表分享入党心路历程……改变“大锅乱炖”式培训,分众教学需下“绣花功夫”。瓯海的解法充满巧思:
——阵地集约化。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借力中共浙南一大旧址所在的渔潭村,通过当地村自行筹资、街道每年租金反补、区级以奖代补,打造教学食宿齐备的综合楼,联动贯通全区12所镇街基层党校、74个教学点,形成全域红色教育矩阵。
——师资多元化。与5所在瓯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5名高校教师入驻师资库,让高校智慧扎根田野,并引入由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发起设立的第三方民办非社会组织参与日常运营,实现阵地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有效提升中心校的承载力。
——课程模块化。创新推出“8大主体班+5大主题班+4大特色班”17道“合菜”订课模式,构建起246节课程库、97个师资库、79部教材库、31个案例库、74个基地库等“五库”。根据办班实际,每次培训活动都可像“搭积木”一样对课程进行自由搭配、精准“点菜”。
“五库不是静态仓库,而是活水源头。”中心校常务副校长吴传浩介绍。一年多的办学实践中,“五库”资源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更迭。尤其在课程管理上,瓯海区制定精品课程遴选机制,对镇街报送收集的党课教师和课程,增设党课试听环节。同时,建立库内党课动态退出机制,常态化抽检课程是否适合时宜,推动课程体系优胜劣汰、动态良性循环。
创新:从“耳朵听”到“身心浸”的涤荡
翻开“8+4+5”精品课程套餐,分层分类的匠心在这“订餐式”课表中或可略窥一斑:“8大主体”,即党组织书记等“领雁”、后备干部等“雏雁”以及机关党员、农村党员、社区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技能型党员这些不同的学员类型;“5大主题”,包括了党性教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强城有我 争当先锋”、乡村美学素养提升等各类教学重点;“4大特色”,则依托“浙南一大”“榕园”“燎原社”“肯恩”等循迹溯源红色阵地,为党员提供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学习选择。
最动人的课堂在山水之间。坐落在瓯海仙岩街道的温州市胤秀文化影视基地是当地在短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探索,也是瓯海党员教育的延伸阵地之一。今年初,趁着流动党员春节前夕返乡契机,瓯海区组织了一轮“归乡聚能·红色传承”学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流动党员返乡培训班,期间特意安排学员到基地探访,体验“红色全家福”“红联添彩”等民俗,让这些常年在外的流动党员看家乡新变化,把乡愁化作学习动能。
为了满足基层党员的个性化需求,瓯海区还创新设置“榕树下的党课”“道坦式党课”等情景式教学载体,邀请“省担当作为好支书”为党员讲课,让教育培训“走新”更“走心”。目前,已举办情景式党课37场,为流动党员、山区党员等群体送学5364人次。这其中,原创红色思政音乐剧《星火青春》根据浙南一大在仙岩召开的历史背景研发,作为党员教育课程,不仅可用于视频教学,还可由学员登台演绎火种传承;“红色剧本杀”更是让理论可触可感,青年党员们化身亲历者革命亲历者,借“红星普照”“史实回溯”“以笔为剑”等情景环节,与先辈跨时空对话……
“中心校”的能量,在三级联动中澎湃释放。瓯海区坚持“枢纽化”办学,推动区级50%以上办班计划向“中心校”倾斜的基础上,向上承接全市党员教育办班需求、课程开发等工作。向下,将各镇街基层党校校长全部进入“中心校”校务委员会,实行大事共议、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并打通师资、课件等共研共享渠道,提供课程输出、赋能指导。每季度组织全区基层党校开展备课、磨课、赛课系列活动,每年邀请各高校教授学者开展教学研讨会,定期邀请“党教专家基层行”把脉定向,让更多好课程、好老师涌现出来。
从“我讲你听”到“共情共创”,从“独奏”到“交响”,这方红色熔炉,正以创新之火淬炼新时代党员的赤诚本色。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