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近期,红河县文旅局一员工“孕期摆烂上班”的网帖引发广泛关注,自曝“躺平”还炫耀“特权”的言论,瞬间触动公众对公职作风的敏感神经。随着联合调查组通报的发布,事件真相逐渐清晰:请假合规却虚构“丈夫为副处”博眼球,当事人最终因散布不实信息被记过。这场由“博眼球”引发的风波,表面是个人言行失当,实则深刻暴露了部分公职人员对岗位职责的严重漠视,对公权力本质的认知错位,以及相关单位日常管理监督上的明显不足。
一句“摆烂”,透支岗位公信力。网帖中以“怀孕就该少干活”“工作都推给合同工”等言论轻佻炫耀,之所以激起公愤,核心在于它触碰了“公职岗位姓公”的底线原则。公众支持依法保障的孕期权益,但坚决反对将公职岗位异化为个人福利,将服务职责视为可弃包袱的特权意识。当个别公职人员视岗位为享乐温床而非责任重担时,侵蚀的是整个行政体系公信力。实际上,无数基层女性公职人员在孕期坚持工作,诸多窗口工作人员克服病痛坚守岗位,他们的默默付出,让“在岗尽责”成为公职队伍的常态。反观此次事件当事人,即便请假程序合规,其“摆烂”心态展现的职业精神缺失,也与公众对公职人员的期待形成鲜明反差。这警示我们:公职人员的任何言行失范,都是对公众信任的直接透支,一次轻佻的炫耀,足以严重损害无数人苦心积累的职业公信力。
虚构“特权”,暴露病态权力观。更值得警惕的是“老公为市里副处”的不实表述。为何要虚构这样的身份?本质上是想借“特权”标签抬高自己、博取关注,这种对“特权”的畸形崇拜,本身就是作风建设的“隐形病灶”。从“我爸是李刚”到“有背景”的炫耀,此类事件反复上演,根源在于少数人将公权力视为可交易、可炫耀的私产,错误地认为依靠“关系”便可凌驾规则、为所欲为。此次事件中,即便谎言被戳穿,但其传递出的错误价值观,已对公职队伍形象造成伤害。这恰恰说明:作风建设不仅要纠治显性的违规违纪,更要清除隐性的思想“污垢”,让“靠实绩立身、凭规矩办事”成为每个公职人员的行动自觉。
一纸“记过”,难掩管理缺位。通报处理体现了对公职人员言行失当的严肃态度,但风波不应止于“记过”。对单位而言,这是一次管理警醒:日常管理为何只重程序合规,却疏于关注在岗状态、言行导向等实质表现?若能及早发现并纠正员工思想的偏差与言行的失当,何至于酿成舆情风暴?这反映出部分单位在思想动态监测、职业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上的严重短板。对整个公职队伍而言,此事更像一面镜子。岗位是服务公众的责任平台,身份是担当作为的象征,绝非安乐窝或炫耀资本。无论何时何地,公职人员都必须恪守公私界限,紧绷纪律之弦。公众评价公职作风,看重的是实际作为而非漂亮说辞,信任的是面前担当而非所谓背景关系。
这场由“摆烂”言论引发的风波,最终以纪律处分画上句点,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作风建设,从来就没有“小事”,一句不当言论、一次思想松懈,都可能成为侵蚀公信力的“蚁穴”。唯有让“在岗必尽责、言行必合规”的职业伦理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让每一个公职岗位都经得起公众审视,让每一次公权力的行使都能赢得群众信任。这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