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随着温州园博园建设进入冲刺阶段,近日,园内多座桥梁陆续合龙施工,多个建筑物在工人搭建下逐渐展露姿容。而其背后,是瓯海本土钢构企业——浙江顺隆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的匠心打造。
作为园博园建设的参与者,顺隆钢构承接了园内多座桥梁和建筑物,“硬刚”异形曲面钢构件工艺难题,以过硬实力为这一城市新地标留下生动注脚。
激光下料
技术攻坚助力“园博速度”
凭借与园博园建设现场得天独厚的地理纽带——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顺隆钢构正全力发挥属地企业的供应链与响应优势,深度参与这一重点工程。“我们企业承接的关键任务,大部分为造型独特、技术难度高的异形曲面钢构件。”浙江顺隆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龙瑞庚说道。
配合园林景观造型需求,此次企业承接的钢结构多为结构复杂、造型多变的空间异形结构,无法采用常规标准化构件生产,充满挑战。企业工程技术副总刘衍辉坦言:“每一个构件都是根据三维模型量身定制,对深化设计细致度、材料加工精度和现场安装工艺都提出了极高要求,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攻坚战。”面对异形结构带来的重重考验,企业调集最精锐技术力量,开启定制化工作模式。
园博园桥梁项目施工现场
数字化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在利用BIM技术精确深化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激光切割机、弯弧机等数字化设备,实现构件的高精度加工和装配。“所有构件完成定制后,像搭积木一样在现场进行拼装。”刘衍辉介绍,在正式施工前还要开展一次虚拟施工,对施工过程进行分析、优化,降低施工风险和成本。
“前期我们多次到项目现场踏勘,还曾穿越雨水浸泡后的深厚泥泞地,不仅让团队惊出一身汗,也让大家认识到后续技术工作的挑战性和精细度要求。”刘衍辉告诉记者,看着一座座桥梁在园内舒展身姿、逐步合龙成型,项目团队时常会笑着忆起当初在泥地里艰难跋涉的场景。那段深一脚浅一脚的踏勘经历,生动诠释了团队攻坚克难、打造精品工程的专业力量。
目前,企业正以“倒排工期、全力冲刺”姿态组织生产,克服工艺难关,确保钢构件按期保质交付,为园博园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新质生产力破解行业痛点
设定参数,轻触启动键,设备随即高效运转。从激光切割到自动焊接,各环节工序在数字化指令下有条不紊。这是记者近日在顺隆钢构生产车间看到的钢结构制造场景。
浙江顺隆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施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钢构企业,运营范围涵盖钢结构厂房、住宅、高层(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结构桥梁等工程。
传统印象里,生产钢构件需要大量人力来搬运、组装、焊接……然而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钢结构制造全流程,贯通设计、生产、施工全链条。偌大的车间里,各条钢结构生产线高速运转。3万瓦激光切割机“削铁如泥”,机械臂在钢构件细节处精准焊接,一块钢板从上线到成品实现自动化生产,一气呵成。“这是我们7月初刚引入的机械手自动焊接系统,通过高精度伺服控制和自适应焊缝跟踪技术,将焊接误差压缩至1mm以内,一次合格率超99%。”龙瑞庚满怀信心地介绍,单台机械臂设备可替代2-3名焊工,典型构件焊接周期缩短50%-80%,批量生产效能提升两至三倍。
一旁的蓝色数字屏幕则清晰呈现着任务单、实时进度、产品质量、项目进度汇总等关键指标,将生产各个环节透明化、可视化。龙瑞庚介绍道:“智能产线给传统钢构行业带来根本性变革,实现了‘品质可控、项目可控、安全可控’三大核心目标。”
通过深度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顺隆钢构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从前期深化设计,到中期智能生产制造,直至最终的项目现场精细化管理,所有流程数据被打通并纳入统一平台,透过数字大屏一目了然。这不仅实现工业4.0场景下的高效协同,更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钢结构制造领域树立数字转型标杆。
自成立以来,顺隆钢构已圆满完成400多个项目,获评“瓯海区建筑业开放型企业”“瓯海区建筑业外向型企业”,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推荐奖、浙江省钢结构“金刚奖”、温州市建设工程“瓯江杯”、温州市优质钢结构工程奖、温州市优质桩基工程等荣誉。
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
持续创新,是刻在顺隆钢构基因里的关键词。
和金忠是车间一名90后员工,他正熟练专注地操作设备。“比起过去纯粹的重体力劳动,智能化让操作更易上手。”他坦言,虽然生产车间依然面临夏热冬冷的严苛环境,但年轻面孔正越来越多。
目前,企业车间里的青年员工占比达35%,龙瑞庚直言:“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转变。”人才结构的深刻变化,源于企业致力于打造智慧工厂的发展战略。顺隆钢构不仅吸引年轻人加入产线,更将目光投向高端科研领域,专门聘请温州大学建筑工程领域博士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共同攻坚新材料应用与核心工艺创新。在龙瑞庚看来,新材料与新工艺的自主研发,是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
为构建可持续人才梯队,企业制定“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与温州大学建立合作,共同培养既懂前沿理论又熟悉行业实践的专业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在“双碳”目标下,顺隆钢构用智能化产线将冰冷的钢铁加工成有温度的绿色生产力。面对近两年行业下行压力,企业表现亮眼,产量逆势攀升,上半年同比增幅超50%。“我们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紧跟国家发展大方向,才能确保企业行稳致远。”龙瑞庚表示,目前企业正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新增建筑更新业务板块,深度参与城市更新。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扫一扫钢梁上二维码,即刻调出设计参数、原材料信息、各工序加工记录、质检情况等溯源数据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当传统钢构遇上数字科技,“笨重”的钢材变得“灵动”,这或许正是“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生动实践。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