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是流行于温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是浙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我最早接触温州鼓词,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约摸八、九岁。
70年代的温州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极少。一般家庭中连收音机都没有,更不要说电视机了。若遇村里放映露天电影,抑或唱鼓词,那真可谓万人空巷。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杜宅祠堂,村里若举行唱鼓词活动,都会安排在这里。父母去,我们紧随其后。
提供给唱词先生的舞台其实非常简单。在祠堂的地面摆放几张家庭吃饭用的长条凳子,再在上面铺上几块木板,方尺舞台就成了。因村人白天忙于农事,唱鼓词活动都是安排在晚上。记忆中,我最早听的鼓词叫《武侠八仙袍八仙盔》,唱词先生名“阿奎老师”,丽岙人。其时虽然对于鼓词的内容似懂非懂,但阿奎老师唱起来的声音,配上那“咚咚”的鼓声和悦耳的琴声,听得我如痴如醉。偶尔中途睡着了,也就依偎在父母身旁,直至词唱团圆,大伙散场。
那时,并没有像现在说的这么正统叫“温州鼓词”,在父母的口中就是“听唱词”。
二
关于温州鼓词的起源问题,有多种说法。有说始于南宋,还有的学者推测也许会更早。
“传统曲艺,从内容、音乐、表演等方面,很难说有一个真正的创造人。在见诸文字记载之前,往往已经在民间发育、流行了很长时间。它的雏形,应该与语言同步。所以,关于它的起源,可以大胆、再大胆地往前推。”但是,认可度比较高的是始于明代,由瑞安的民间说唱“门头词”演变而来,流行于温州、青田、玉环等地区。
据史料,温州鼓词在清嘉庆时得以发展。清代瑞安学者赵钧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书载:“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名且出于其乡士族之上,世俗爱好,乃致于此。二月望后,白门松在后宕唱词,结彩张灯,往来之人如织。”“瞽者”即失明的人,白门松名阿松,当时瑞安白门人,即现如今丽岙人,俗称“白门松”。“后宕”,指现瑞安飞云街道后宕村。《过来语》主要记载当地社会生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文献。这也是地方文献对于温州鼓词艺人姓名及演出状况的最早记载。温州一带的人都说,瑞安人讲话语气柔和,音调绵长,说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琅琅上口,音乐感特别强。这也许就是温州鼓词最适合瑞安人演唱的先天条件。
清·光绪年间瑞安学者张棢在《杜园的日记》中载:“又便过第二巷,是处搭戏台一座,悬灯结彩,雇一盲人唱《陈十四收妖》故事。”这是古书对温州鼓词曲目的首次明确记载。
三
温州鼓词按表演方式分为“平词”和“大词”两种。平词用于红白喜事、款待客人或日常娱乐等场合,曲调文雅,婉转抒情,题材多为历史演义、侠义故事等;大词又称“娘娘词”,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内容以神怪传说为主,如《陈十四娘娘》,配大鼓、大锣,风格高亢肃穆,可连唱数日。
温州鼓词演唱形式以一人表演的单档为主。艺人可以同时操作多种乐器,如牛筋琴、扁鼓、檀板、小抱月等。表演时,左手持檀板,右手拿鼓签,一边唱,一边敲琴、击鼓、敲小抱月,各种声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发出温州鼓词演唱的独特天籁之音。温州鼓词使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保留了大量的温州方言词汇和语音特点,融入俚语谚语,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一人演唱,饰生旦净丑,演世情万种,说唱天下事。
温州鼓词具有自身的音乐特点。它是一种板式变化音乐,有“九板”之说,即原板、慢板、快板、紧板、泛板、倒板、清板、散板、数板等九种基本板式,根据内容和情感表达之需要而灵活运用。唱腔曲调丰富多变,主要有“太平调”“吟调”“大调”等,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以说(即夹白)为辅。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讲究押韵;说白部分则用于补充叙述,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温州鼓词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部,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奇、现实生活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南游》《高机与吴三春》等,这些曲目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温州鼓词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目前,在温州地区比较公认的主要有阮派(阮世池)、丁派(丁凌生)、陈派(陈志雄)等三大流派。阮派风格纤细华美,擅长刻画女性形象;丁派风格庄重浑厚,善于演唱英雄人物;陈派风格清丽壮美,适应性强。阮世池十四岁开始学艺,从艺道路上屡获大奖,1958年8月,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唱鼓词《别靠天》,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代表作品有《文武香球》《十美图》和《破晓记》等。
四
以前,遇村里组织唱词活动,村人凭兴趣爱好去观赏,或者是纯粹去凑凑热闹。当然,其中也会有邻村的人,有的是受亲朋好友之邀,有的是自己过来,但很少。不管人多人少,主办者从来没有为观众分发礼品。词唱完了,众人拍手谢谢也就散了。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唱词活动也就这样不温不火地演绎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收录机逐渐普及,录音磁带开始在温州市内和一些县城出售,磁带内容以温州鼓词和唱歌明星的歌曲为主。那时,我正好在瑞安师范读书,母亲会经常交代我抽空买些唱词的磁带回家。从家乡去往瑞安,都是在温瑞塘河里坐轮船,至瑞安东门埠头下,然后步行至学校。途中,必经瑞安城关解放路。路边,就有出售磁带的商店,至今还记得叫“张瑞声的XX店”。父母酷爱听唱词,我就一次又一次地买磁带,有的一整部词,磁带需要十几盒。某一年,我和妻子以及小妹一起对老家进行大幅度整理,还发现好几抽屉的旧磁带。
近年来,各地唱大词又开始流行起来。宗族圆谱、村庄祭祀、老人做寿等都举办唱词活动,连唱几天几夜。也不知始于哪一年哪一村,主办者开始为前来观赏的人们分发礼物。其实礼物也简单,要么两包干面,要么两条年糕,抑或是一袋汤圆粉之类,价格大约5、6元。于是乎,“市场”开始大变!现在的老人,手头都有手机,不管是智能的,还是“傻瓜”的,反正相互之间都可以随时联系。东村三天后做戏,西村早早就知道;南村一个礼拜后唱词,北村同样早早就得到消息。并且,有时候的东西南北村之间距离还非常远,老人坐公交免费,他们转来转去也要赶去参加。因而,每逢这些时候,瑞安的8路、温州的18路等公交车上满满登登全是这些老人。唱词场所,场场爆满。
五
温州鼓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得年长者的喜爱。据瓯海区首届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词师林锡奎先生介绍,目前温州鼓词这一传统曲艺,面临传承困境。现在农村登台演唱的基本上是女词师,男词师很少有献艺的机会,且瓯海全区范围之内的词师也仅一、二十人,后继传承乏力。
几年前,为配合宣传仙岩文旅,仙岩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建潮交代我写一个有关仙岩的温州鼓词。作为仙岩本土人,我义不容辞。不久,初稿完成,后经蔡仙云先生修改,仙岩本地孙建丹词师演唱,反响很好。说来也奇怪,自从此鼓词开篇,我在近一、两年之间陆陆续续写了《温州是个好地方》《母亲河》《魅力瓯海》《丽岙是个好地方》等十来篇温州鼓词稿,大部分都已经由词师演唱,且有的制作成视频分布。
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始重视温州鼓词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培养温州鼓词传承人、举办鼓词大赛、开展鼓词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自媒体视频、抖音直播表演等方式,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