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随笔|门禁卡的权限

2025-08-01 翁德汉

2025

来源

分享

  日常驾车进出小区,车子有出入的权限,车里的我自然也获得权限。某天应酬后午夜乘车回家,车子进出的通道无法为我打开,供人员进出的门禁卡因不常用而置于家中。幸运的是遇上上夜班的邻居下班,拿出门禁卡刷,我也乘机跟在后面进入小区。

  门禁卡是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技术或接触式芯片与读卡器通信的电子凭证,用于控制人员进出特定区域,通常与门禁系统联动,实现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门禁卡作为物理通行工具如今被广泛应用,只要是封闭的地方和场所,都需要它。门禁卡是身份与归属的标识,隐含群体归属感,企业工牌象征职业身份,会员卡暗示圈层认同。若失去门禁卡可能导致身份迷失或被排斥,像我一样就走不进小区。

  单位亦有一张门禁卡,按照权限开门,我那张卡只开自己办公室的门。其他普通工作人员有的门禁卡可以开排版室、休息室和仓库的门,负责人也按照权限开各种各样的门。以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今则是一张门禁卡开无数个门。偶有同事忘带了,往往拿办公室主任门禁卡开门。办公室同事说要不要给我添加打开其他功能室的权限,我摇摇头拒绝了。门禁卡是信任与责任的载体,拥有权限常伴随隐性契约,既是单位对员工的信任,也是责任的体现。除了自己办公室,其他功能室不常用,责任的涟漪大于信任的公约数,我宁愿缩小自由的圈子。

  单位门禁卡上印有单位名称和名字,算是工作证的一种。我去其他兄弟单位办事拿出此证,安保工作人员就不会盘问、查看和登记,有进入特定领域所需的“准入许可”。我最烦被问来问去,极为不舒适,十几年前去某电视台办事保安要我拿出身份证,这令我大为光火,联系里面工作人员拿走资料后人也不进去。门还是那门,只是门可罗雀了。

  去酒店住宿,服务员会给我们一张门禁卡,我们暂时得到一个权限。成年人的家、小区、单位,未成年人的学校,进出都需要门禁卡,常隐喻某种不可见的特权、资格或身份认可。拥有某个权力地域的门禁卡,身份得到认可,附带有这个权力地域的权力。若退出这个权力地域,单位第一时间删除门禁卡,意味着权力的消失。特朗普在网络上开除大佬,大佬不服气坚持要去上班,结果发现门禁卡无效,进不了门,曾经无上权力瞬间化为虚无。没有了门禁卡,我们相当于一个野外的野人,手足无措。

  后来,科技技术发达,可以将门禁卡复制到手机里,我再有午夜回家,只需要拿出手机刷。到达办公室也一样,甚少直接刷门禁卡,因为手机需要随身带,门禁卡不需要。在一些装有摄像头的场所还直接刷脸当门禁卡,体现数字化权限,虚拟身份认证得到具象化。我抗拒刷脸,觉得自己走到哪里都被人所知,小区进出只用手机或者门卫室钥匙,实际上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每个拥有门禁卡的人都是透明人。

  门禁系统象征社会控制,随时可以让门禁卡失效,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成了物理隔绝工具。拥有门禁卡也是不自由的体现,说明有规定的时间里必须进出。它同时包含解放与束缚的双重性——既代表突破限制的希望,也暗示规则对人的规训。当代数字化趋势下,这种隐喻更延伸至虚拟权限、数据身份等新兴领域。不同位置的人的门禁卡的权限大小有别,大的可以开无数的门,小的只能开自己的门,且自己的门别人也能打开。

  某天早到的同事向我借硬纸,我一下子不了解他所说的硬纸是哪一种,就问干什么用,他说开门。我马上领悟他的意思,拿出一张废弃的工作证给他。一会儿他回来说门开了,我们相视一笑。此乃简单暴力,用炸药则高端许多。而在公平之外,可以用无数种方法超越门禁卡。

  在西方影片里,我们经常看到黑客利用技术打开各种数字加密的门和保险箱。所谓门禁,禁的是心而已。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