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守箸间清境 固党性乾坤

2025-08-18 瓯海区纪委监委 沈朝阳

2025

来源

瓯海区纪委监委

分享

  古语有训:“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一顿看似平常的饭局,推杯换盏之间,却能反映出党员干部是否坚守党性原则。当权力与珍馐共席,当纪律在筷箸起落中消融,违规吃喝便如无声蛀虫,悄然啃噬着党员干部的廉洁根基。筷子本是用来吃饭的普通工具,但如果它被用作满足享乐、谋取私利的酒桌上的餐具,就如同是一个腐蚀意志的利器。人与筷子一样,只有时刻保持其原材料竹子般清正的品格,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交场合中,守住共产党人应有的清廉本色。

  箸材之择,贵在朴素,警惕奢靡。竹木制成的筷子,取材自然,朴实无华,正如党员干部应有的纯粹初心。但如果筷子镶金嵌玉,追求奢华,便从实用工具变成了炫耀之物,这正是欲望滋长的信号。《韩非子》有言:“侈泰则伤义。”如果党员干部沉迷于高档宴席、讲究排场,把吃喝享受当作身份象征,就会模糊公私界限,动摇立身之本。党性修养的关键在于朴素自律,应像“草鞋书记”杨善洲、“三不县长”谷文昌那样淡泊名利、耐住清贫,才能用忠诚干净担当阐述初心使命。如果任由物质享受腐蚀心性,追求“山珍海味”而忘记“粗茶淡饭”的朴素作风,清廉的根基就会像泡在糖水里一样,逐渐腐化。这种“奢靡之筷”,夹起的不是饭菜,而是虚荣和贪欲的诱饵,让党员干部的精神防线在享乐中逐渐崩塌。

  箸用之界,贵在分明,溃于混淆。公务宴请和私人饭局,必须界限清晰。公务用餐时,筷子传递的是职责和担当;私人饭局中,如果利用公权参与,筷子夹起的可能就是“人情”背后的利益交换。酒桌上称兄道弟、推杯换盏之间,“请托”“关照”的暗流涌动,纪律的防线很容易在觥筹交错中被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一双普通的筷子,一旦沾染权力和利益,就可能成为腐败的桥梁。如果界限失守,纪律堡垒就会在饭局中瓦解,最终使权力沦为谋私工具,党性在人情往来中彻底迷失。

  箸行之态,贵在持正,偏于失衡。夹菜时,筷子要拿得稳、端得正,才会不洒不落,这正如做人做事要正直。但在饭局上,如果党员干部因为奉承而飘飘然,因为众星捧月而忘乎所以,心态就会像拿歪的筷子一样失衡,偏离廉洁从政的原则。推杯换盏的喧腾,极易麻痹原应警惕的神经,使纪律的刻度在迷离的醉眼中变得模糊扭曲。《礼记》有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真正的定力,在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从容,在于“心若明镜,不染尘埃”的清醒。如果在喧嚣中守不住本心,筷子便不再是吃饭的工具,反成了衡量干部堕落的“标尺”。

  违规吃喝及背后利益输送问题,根源在于对浮华的追逐,显于公私界限的僭越,终于心性与原则的失衡。要根治这一顽疾,必须清心固本,勤掸思想尘。党员干部要牢记“吃请非能耐,清廉方显本色”的至理,时刻警醒“饭局背后有陷阱”,把“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内化为自觉行动。必须清源立规,紧扎制度笼。针对“隐蔽吃喝”等新花样,加强监督,严查利益输送,让违规请托、特权行为无处藏身。必须清流激浊,常扬清朗风。大力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让“亲”“清”政商关系成为常态,破除“酒桌文化”陋习。唯有将清心铸为箸骨、清源定为箸矩、清流淬砺箸锋,才能使这双寻常筷箸,在每一次起落抉择间,立定如竹般坚、如玉般纯的精神界碑,尽显共产党人的澄澈乾坤。(瓯海区纪委监委 沈朝阳)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