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一
星期天,阳光明媚,我和婵决定去大罗山走走,路线从休凉寺起,经银坑水库,抵秀垟水库。避开人群,宁静地逛山,悠闲地赏景,这是我的初衷。
我们先开车到起点——休凉寺。看地图上,休凉寺到银坑水库就一条直线连接,可我们却无法按图索骥。我们准备先去休凉寺溜达一下,再探路去银坑水库。拾级而上,一景区标识牌立地上,大意:“休凉寺坐落在仙岩后山伏虎寺东,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今为晚清重建。民国陆续重修,殿宇一进,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明乐清人何白诗称‘休粮寺’,过去出家修行要做到‘三休’,一休妻,二休衣,三休粮,后来因此地幽静清凉,才改名为休凉寺。高僧弘一法师于民国十七年曾卓锡寺中。”
我对这“三休”的修行理念来了兴趣,我赶紧搜索休凉寺的各种资料。有份资料说休凉寺重建于1996年10月22日,距今已有30年。但我发现另外有资料证明休凉寺早在1577年就已存在,原名叫“休粮庵”,后来改名叫“休凉庵”。现存文献中,有明代龙湾乡贤王叔果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宿休凉庵欲游秀才垟值雨不果》,他的弟弟王叔杲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暮春过休凉庵》,都记录了兄弟俩于当年暮春在休凉庵留宿的事情,可见此寺历史悠久。
说到“休凉庵”,难道这寺庙原先是尼姑庵?其实不然,原来其由来与明代僧人罗洪先有关。古人除了姓名,还有字与号,罗洪先,号“念庵”。他出身富贵家庭,因不满官场腐败,弃官隐居在大罗山的罗隐洞,并且在仙岩龙须潭上游寻了一处幽谷,建造了此庵。现有资料未有显示该寺在历史上曾为尼姑庵,反而一直有证为僧人修行场所。清朝初期,仙岩寺住持天目大和尚晚年多以休粮庵为清净修养之所,因避免俗众理解有误,结合此境茂林修竹,溪流淙淙,曲径通幽,当时的住持超智法师遂将此寺改名为如今的“休凉寺”。
往休凉寺去的山道条石比较宽,两边绿树掩映,高的如搭起了绿色凉棚,矮的像守护山路边的栏杆,果然从眼睛到心灵都觉清静无比。越过两尊高大威武的青铜色守门神,一拐弯就看到了休凉寺,门口两尊小沙弥白色石像,憨态可掬地迎来送往。我们在寺内寺外绕了一圈也没找到可以通往银坑水库的路,后来在寺庙里拉住一位义工问路,才得知上山的路在停车场处的休凉亭后面。
走到休凉亭发现有两条小路,一时犯难,估摸着会是左边那条小路,因为紧挨着悬崖下的小溪,没准是水库的水源支流。可是走上一小段,才感觉这小路又窄又陡,杂草丛生,不断有荆棘横在路上,要小心翼翼地按住,再跨过去,每登一步都险象环生。我有些担心,再上去,如果走错了,下不来,怎么办,于是当机立断下来走另一条路。果真是上去容易下来难,此时我只能屁股着地,双手撑地,在婵的树枝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挪下来。
我们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条路果真缓和、友善得多,一路上去,时不时树枝上会挂着户外团队与学生远足的指路标识条,迎面而来的这条标识条比较鼓舞人心——“欲看人间绝色,何惧绝壁难攀!”
二
我们俩说说笑笑,走得很快,看到了往银坑水库去的箭头指示牌才安下心来,再经过罗垟供水站,远远地就看到银坑水库管理房。透过茂密树缝中隐隐约约可见绿汪汪,这就是传说中的银坑水库了。
银坑水库地处在大罗山西部,位于石辐古道右侧,毗邻东嶂、双珠等自然村。这是仙岩风景区上游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流水也经此处汇入梅雨潭。听说古道沿途有仙浴潭、水帘洞等已命名的景点,水帘洞内还供奉有孙悟空神像,四季流水不断,别具特色。我们这趟信步游,是没有当地向导的自由行,虽也留心沿途的风景是否有传说的景点,但这些景点并未挂牌指示,是否得见只能随缘。
过了水库大坝,山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逛起来很舒服。水库不宽,但长度是一直绵延往前,一时看不到前面的边沿。看上去,整个水库也就我们两个人在欣赏它小家碧玉般的美,水很绿,很静,真有点水平如镜的感觉。我们边走边停下来,凝视好久,也不见有多少波澜起伏,仿佛是一汪微微漾动的绿色果冻。遥遥看对岸,山岭蜿蜒起伏,绿得可不匀称,斑斑驳驳的,墨绿、深绿、淡绿、嫩绿……说不清有多少种绿,间或夹杂着裸露的黑褐色的山石。似乎被分成了上下两截,看得出矮处这截植被丰富、茂盛,被水库的水滋养得葱葱茏茏。高处的山体裸露多一些,绿的地方基本是矮树丛,在石缝中一蓬一蓬地随意生长,能长就长,能长成啥样就长成啥样,恣意得很。
低头看看,路边的野花较多是黄色和白色的,花型都小小的,但开得很多,密集型怒放,星星点点地忽闪在水边的野草丛中,旺盛的,野性的,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衬得草更绿,水更静了。我怔怔地看了好久,觉得不同于家养花难养,也不同于圈养在公园、花圃里的大批量饲养。有个朋友在朋友圈留言这里有很多金银花,也许是这些花吧,养在深山无人识,是可惜了,还是自得其乐就好?
路边常常突然出现一大排的杉树,棵棵高大挺拔,虬枝横生,树冠呈圆锥形像座座宝塔。一大片杉树连在一起,模糊了树冠的边界,显得特别飘逸。走着走着,忽然前头挺立着一棵极其高大的树。树干笔直,大小树枝如血管一样从粗到细,长得很规整。树冠均匀散开,仿佛一把撑开的大伞立在道边。整个水库也就这棵树长相最标准了,好像真正的美女必须容貌国泰民安、“三庭五眼”的标准。难得遇见美树,我和婵赶紧互相交换当摄影师与模特,与它合影。
三
这会儿又是上山的路了,山路上落英缤纷,粉紫色的花瓣落满了地,依然娇艳欲滴,我不忍踩踏,轻轻地绕过了她们。我们继续往上登,终于到了秀垟水库。这水库位于大罗山腹地,原为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是天河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西北”风光和徒步露营体验著称。周围群山环抱,水质清澈碧绿,是典型火山岩地貌形成的独特水质和奇石景观,与百家尖、田螺背等景点相邻,被誉为“温州小九寨沟”。从秀垟水库步行数百米,即可抵达传说中的网红打卡点“爱心湖”。两个相连的水库,中间被一座山隔开,从空中俯瞰形似爱心,常吸引一些情侣来此婚纱摄影。
在秀垟水库的一角,放眼望去,这就不是小家碧玉之美了,水面大气开阔,周边河床蜿蜒,远处山峦奇石百态。最近也算枯水期,鹅黄色和明黄色的河床裸露在湖边,仿佛给这盈盈碧玉镶嵌了一圈明晃晃的黄金装饰。有些平坦点的河床上,一丛丛露营爱好者搭起了帐篷,铺起了野餐垫,正悠闲地享受着阳光和湖景。我站在水库边的岩石上,居高临下,俯瞰水波荡漾,此刻微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但我还没细细欣赏秀垟水库的大气之美,水库的大坝上人群已络绎不绝,这就是入世的喧嚣啊。
我们赶紧原路返回,干脆离开山路,拣着银坑水库边上的泥路与草地走,跟这一汪盈盈绿水零距离地接触、欣赏,又体验了一回银坑水库的遗世之美。可是,乐极生悲,一直顺着大道走,脚都快走断了才发现错过了起点过来的小岔道,上上下下地找好几回也没找到这个岔路口。正在沮丧之际,幸亏大道上来了一群大罗山本地人,在他们的指引下,才找到了那条小山道,经这条捷径不一会儿就回到了休凉亭。唉,避世美则美矣,但难免遇到麻烦与困难,又只得当社会人了。
当我和婵坐在休凉寺后山的净心亭里,悠哉悠哉地品茗时,聊起我们这番行走,虽然初衷是避世,但途中却不断在避世与入世之间徘徊。避世虽美,但终究无法完全脱离尘世;入世虽喧嚣,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许,这正是生活常态中养成的人生智慧——在宁静与喧嚣之间寻找平衡,在避世与入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