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2024年初夏,选调生朱德涵来到瓯海区丽岙街道下呈村报到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竟会和“宣讲”这个词紧密相连。从小在龙湾长大、大学又在外地就读的他,对瓯海的了解并不多。但命运的安排有时就是如此巧妙——一场代表街道参加的“瓯海青年宣讲员上常委会”海选活动,让他意外推开宣讲世界的大门。
惊喜很快被焦虑取代。宣讲主题是“瓯海的改革”,可他对瓯海并不了解。“我刚来瓯海工作,怎么写好改革故事?”那段时间,他辗转反侧,笔记本涂涂改改,却始终找不到落笔的入口。直到指导老师提醒他:“走出去,到瓯海的街巷、工地、田间去,真听真看,才有真感受。”
一语点醒梦中人。接下来的周末,他骑上共享单车,踏上了瓯海探索之旅:登上娄桥希尔顿339顶层俯瞰新城全景,走进龙舟基地感受亚运氛围,爬上郭溪老虎山眺望园博园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他还走进档案馆,在一张张老照片中追溯瓯海的变迁——从区府搬迁到棚户区改造,从塘河治理到交通建设,一段段厚重的历史在眼前渐次鲜活。
素材有了,如何将案例与理论融合成一份“听得进、记得住”的宣讲稿?几经修改仍不满意,他转而钻研优秀宣讲稿和视频,从中汲取经验。慢慢地他领悟到,理论宣讲不是高高在上地输出概念,而是要贴近生活、引发共鸣。当他把第七稿交上去时,终于收获了肯定:“这一稿,有温度了。”
稿子过关了,更大的挑战却在后面。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乡音,平翘舌、前后鼻音难以分清;一站上台,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为了攻克这些难题,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下班后背稿两小时,对着镜子调整表情姿态,开车时循环听自己的宣讲录音。最难忘的是在九山公园的户外演练——培训老师要求他们在来往行人面前宣讲,从最初的磕磕巴巴,到后来的从容自信,他终于跨过了心理的难关。
在区委常委会宣讲那天,他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十分钟里,他用真诚的语言讲述了瓯海的变迁,也收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次成功,让他成了“会前瓯青说”的常客,宣讲的舞台也越来越广:有时面对来自内蒙古的考察团,有时站在街道会议上发言,有时还要用温州话与社区老人亲切交流。他逐渐体会到,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必须根据不同听众调整表达的方式。
随着一次次登台,他迎来了新的挑战。在“浙里·乡村talk宣讲温州市路演活动”中,他荣获温州市金牌“乡村talk”称号;紧接着又加入瓯海青年理论宣讲训练营。这两项活动都采取“现场调研+现写宣讲稿+现场展示”的高强度模式,熬夜写稿、反复磨稿近乎崩溃,却也收获满满。实地走访让他学会从现实中取材,在与村民的交谈中,真切感受到理论带来的改变。这不仅丰富了他的案例库,更深化了他对理论的认知。艰难的比赛与培训,更是对心态的淬炼。他渐渐明白:没有一次宣讲是完美的,也不应追求完美。每一次登台,都是对当下思考的真实表达,敢于站上去,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正如温州电视台金培培老师所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他的宣讲之路继续向前延伸。受邀参加“两山两城”对话《湿地公约》大会青年宣讲活动时,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是我经历过最大的场面,”朱德涵坦言。温州、杭州、津巴布韦三地连线,通过浙江新闻频道直播对话,这不仅是他的人生新高度,更是一场巨大的抗压训练。而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年说”主题宣讲PK展示活动中,他再度斩获温州市金牌和浙江省突破奖。荣誉背后,是深夜改稿的坚持,是下村调研时老乡递来的一杯热茶,是培训老师“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激励,更是战胜紧张后发自内心的微笑。
回望短短半年的宣讲之路,朱德涵深感最大的收获并非奖项,而是一路走来真实的成长:从陌生到熟悉,从胆怯到自信,从照本宣科到真情流露。于他而言,宣讲不再是一项任务,更是一次次扎根现实、拥抱理论的自我修炼。
据了解,瓯海以会前“瓯青说”为核心载体,构建“党委点题—青年宣讲—赋能发展”链条机制,通过宣讲训练营、循迹溯源开放麦宣讲等形式,不断激活青年话语权,培育兼具宣讲能力与实践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理论传播与乡村振兴、招商引智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擦亮“瓯青说”宣讲品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宣讲员正像朱德涵一样,在理论宣讲中孜孜求索,在调研实践中唱响“青年之声”。
而他与宣讲的故事,还在继续。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