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在浙江衢州开化的一片蓝莓园里,果农不再为成熟期不敢打药而眼睁睁看着果实掉落发愁;在南方杨梅山上,梅雨季节也不再意味着束手无策的虫害泛滥;远至新疆、东北、海南、云贵川渝……来自五湖四海的果园中,正悄悄挂起一种黄色色小笼子。它们不是普通的装置,而是果农口中"神奇防御武器"——"夜蛾通缉令",上面挂个笼,下面没有虫。这一切的背后,站着一位曾因虫害抱头痛哭、如今带领大家走向绿色防控的农技推广人——瓯海果农林庆祥。
从痛点到突破:一项创新技术的诞生之路
“农民都是很艰苦的,刚开始种猕猴桃的时候,因为夜蛾叮咬导致果子掉地的时候,我和我老婆抱头痛哭。”林庆祥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果农的心酸。正是这种切肤之痛,推动他走上了漫长的研发之路。2014年,当他首次承包瓯海泽雅五福山的果园时,每到秋季,果园本应硕果累累,但大量果实却在成熟前掉落,每天损失数百斤,这令他心痛不已。回忆起那段岁月,林庆祥依然感慨万千:“那时候看着成熟的果子一个个掉落,心里在滴血,打药也没用,因为夜蛾在果子里,不在表皮上,眼睁睁看着心血付诸东流。”这种处境,让他下定决心要找到一条既环保又有效的防治之路。
他扎根果园,开始了对蛾类、果蝇、天牛等害虫的长期观察。通过反复试验二十多次,最终设计出针对不同虫体的笼体结构、入口尺寸和诱剂配方。林庆祥详细解释道,“笼子的设计是专业根据蛾类和我们果园设计的,包括长度、高度,都需要经过专业调整。每次在果园试验都要追求最完美的效果。"最核心的突破是诱剂的研发。林庆祥从虫子实物、产卵偏好的植物中提取它们喜欢的味道:“它闻到这个味道,就像回到家一样。”目前使用的诱剂包含16种生物原料,全部源自天然,需要通过厌氧发酵,密封一整年才能制成。这种仿生诱剂不杀成虫,而是打断繁殖链,从根源控制虫害。
从个人到全国:5万套产品的共富之旅
产品推出后,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共富之路。开化一位蓝莓种植户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开始只买了10套试用,两三天后就追订200套。如今,从新疆的阿克苏苹果果园到东北的软枣基地,从海南的热带果园到云贵川渝的李子园,都有了"夜蛾通缉令"的身影。今年以来,产品已卖出5万多套,覆盖全国大多数省份。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项技术还带动了尾果的循环利用。林庆祥以每斤几毛钱的价格向大规模果园收购尾果,这些原本需要果农付费掩埋的废弃物,现在变成了宝贵的原料。浙江某桃乡几千亩果园的负责人表示:"原来处理这些尾果都要花钱埋到其他地方,现在不仅不用花钱处理,还能有点收入,真是太好了。"这种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果农的尾果有了去处,减少了处理成本,还能获得额外收入;而这些尾果又成为防控工具的原料,帮助更多果园实现绿色防控。
因为知道果农的不容易,林庆祥始终坚持低价共享策略,发往云贵川地区的五套组合仅售100元,其中快递费就要32元。他说这是分享产品,取名“五福山农场分享装”。这种理念让更多经济条件有限的果农也能用上这项创新技术,真正体现了共富的内涵。
从当下到未来:绿色防控的共富新篇章
面对高涨的需求,林庆祥已开始筹备明年10万斤的生产计划,但他更看重的是理念的传播。记者在采访时,林庆祥不时接到微信通话请求,不少种植户在咨询。其中湖南的种植户猕猴桃已经快要收成了,因为夜蛾叮咬,不停落果,急得不行。“我老早叫你挂了,应该提前防御,这个不是杀虫剂一样,你看到虫子再去打,我给你发加强版今天发出,3天就能收到。"林庆祥并不急于盈利,而是希望更多果农用上这一防控方式——提前挂笼,防优于杀,这是理念的改变。”
这条共富之路正在越走越宽,果农因减少损失而增收,因尾果利用而再次增收;消费者获得更安全的水果;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研发者也能获得合理收益。林庆祥深有感触地说:“农民对这个东西很喜欢,尾果利用起来有收入,果园成本降低,不用打农药自己也健康,对客户也健康。”
从一个人、一只笼,到一套产品、全国果农受益;“夜蛾通缉令”不只是在抓虫,更是在捕捉一条走向共富的道路——让农业更轻松,让果农有尊严,让水果更安全。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