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陈乘风:从“逐光者”到“点灯人”,三十载育梦成光

2025-09-10 瓯海新闻网 记者 涂心茹

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有人说“教育家精神很远”,但温州市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瓯海区公立艺术学校)书记、校长陈乘风却用30余年“小事”证明:教育的温度就在每一堂精心设计的课程里,每一次潜心研究的课题里,每一句关心关爱学生的话语里。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是陈乘风从教以来始终坚守的初心。从1994年走出温州师范学院数学系的校门,到成为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获评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暨师德楷模……陈乘风在三尺讲台前深耕不辍,用数学思维搭建成长桥梁,用温暖陪伴守护学生成长,用一件件小事为新时代教师的坚守与担当添上注脚。
曾被照亮,亦愿成为光
谈及为何选择教师职业,陈乘风的思绪回到少年时代。初一那年,瞿溪华侨中学的一名实习语文教师为他单调的校园生活带来了色彩:“金戈老师会写诗歌,还带我们跳太空舞、读现代诗,我第一次觉得文字能这么有趣。”当他的第一篇作文被金戈老师当作范文朗读时,那份被认可的喜悦,在他心中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

  初三的转折时刻,更让陈乘风读懂了教师的责任。“那时候游戏机刚流行,我沉迷其中,成绩也一落千丈。新班主任黄永乐老师来家访时给我留下了一句改变人生的话——该学习的年纪没有规划,不是聪明是糊涂。”陈乘风回想起当时情景,感慨万千。
“想要成为老师,是从我自己被改变开始的。”这两段被看见、被照亮的时光,让陈乘风深刻体会到好老师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在学生偏离轨道时,拉一把、指条路。带着难忘的回忆,陈乘风毕业后毅然踏上三尺讲台,怀揣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里找到自信与乐趣”的愿望,开启教育征程。
让课堂变成“思维游戏”
在陈乘风的眼里,数学从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思维的体操”。然而,让课堂充满乐趣与挑战,并非易事。陈乘风谈论道:“从教以来,我发现班级里有这样一批文科成绩优异、理科基础扎实,但综合题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提升这批孩子的数学思维,是我20年前就在思考的课题。”对此,他打磨出独特的教学智慧,学习中国当代教育实践家顾泠沅先生提出的变式训练——不再是简单讲题,而是带着学生拆题、变题、出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突破难点,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也成为学生最期待的“变式时间”,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一次次“变题”中被激活。

  都说功夫在诗外,陈乘风课堂上的精彩纷呈也同样源于讲台下的厚积薄发,把每一堂“家常课”当精品磨,就能让普通讲台长出磅礴的力量。面对教育变革变新,陈乘风没走“照搬套路”的捷径,而是扎进课堂找答案,持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教师和同伴互助合作,深度剖析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近年来,他主持和执笔5个省、市级课题,带领出版专著《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模式及其实践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借助实践和理论的积累,陈乘风的数学课堂常研常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教育是超越分数的心灵旅程
“当老师的意义,藏在学生记挂着你的瞬间里。”陈乘风说起记忆里的动人故事。2018年的教师节,一位老人坐公交,辗转两个多小时找到他,只为感谢他改变了自己的孙子。这一句感谢,老人在心里惦念了数年。

  “我还记得这是一个留守的孩子,父母在外做生意,由奶奶照顾,对学习毫无兴趣。关注到他之后,我就主动找他聊天,帮他补基础,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提升了。”陈乘风还记得那天老人递来由五个塑料袋层层包裹的礼物。那一刻,他突然明白:教育的成功,从不是让孩子拿到多少张奖状、多少个奖杯,而是多年后,有人还会记得你曾经的用心,还会带着诚意来向你道一声感谢。
这份“被记挂”的感动,也成为了陈乘风的“育人准则”。他说,作为一名教师,要看见学生的需求,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点滴,都应尽力给予帮助与支持。基于此,他开发《冲击80分》课程,利用业余时间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给予成绩提升为辅、关心关爱为主的支持。
态度决定人生温度。担任校长后,陈乘风在教育中始终秉持“文化润校”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他始终将自己作为手持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道路的人,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用爱“点亮”学生的人生路。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