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发眼镜,清爽干练,两个酒窝,笑容灿烂,这是记者初见杨晓东的印象。讲台上,她逻辑清晰、循循善诱,是学生思维的引路人;课堂外,她真诚呵护、用心相伴,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温度的事情。”温州绿轴小学四年级1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杨晓东真切感受到这一点。从教25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前前后后带过7个班,携手托举过一个个学生以及背后的一个个家庭,让学生的闪光点被挖掘,情绪点被释放,家长的需求点被满足,共同见证成长的光芒。

  让学生爱上阅读与习作

  “妈妈,你早点送我去学校呀。”学生叶鸿邑对妈妈张嘉芮说。教室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原来是学校四年级1班的图书角。8点10分晨读前,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们雷打不动地看书。不仅在教室看书,在家里叶鸿邑也养成了睡前阅读半小时的好习惯。“多亏了杨老师,我儿子坚持每天阅读,真的很难得。”张嘉芮说。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与习作?对此杨晓东有一套方法。她从打造书香教室入手,因为教室不仅是物理的空间,更应是文化的天堂;教室应有图书馆的模样,是比书房大一点的地方。她总结出了“五有”密码:一是有空间,最好的地方都留给了班级图书角;二是有计划,以全程的视角,进行系统化顶层设计,低段培养兴趣、中段传授策略、高段磨砺意志;三是有活动,“每周一书”阅读接龙、“书香童年”书友沙龙、“跳蚤书市”图书交流、“读书影院”变式阅读、“阅读演义”情景互动等等;四是有平台,上好阅读指导课,强化读写联动;五是有评价,开设“阅读银行”,评选“阅读之星”“阅读达人”。不仅学生阅读,家人也要同步阅读,一学期一本书交流阅读心得。在家长学习会时分享读后感,这种形式对家长而言的确是不小的压力。“杨老师特意给我们准备了‘福利’,发言了,她就会向全班指出我孩子具备的优点。”陈熙冉家长说。

  对于写作,杨晓东也有一套。低龄段的在学校里用笔画下来,以此为媒介回家跟父母沟通,读绘本回家讲故事给爸妈听。中龄段习作刚起步,创设各种条件,菜场边上的爆花筒、操场边的狗尾巴草、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是他们的素材,让他们有话可讲,把想说的就写下来,在表达中传递想法。高龄段大量补充名家名作,模仿名家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每篇文章是在跟自己对话,你心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惧怕字词,不要担心字词的稚嫩,也不用过度追求词藻的华丽,最重要的是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内心,真切比空洞更加动人。”杨晓东说。除了对学生在方法上进行引领,她特别喜欢鼓励学生,让他们认为自己能行,多多投稿。此外还会在班级展台进行佳作共赏,学生自己向全班展示作文。

  家校联系本让班级发生质变

  “昨天放学回家自主打扫房间,很棒。”“我家孩子昨晚不知怎么发脾气了。”“昨晚做作业拖拖拉拉的怎么办?”每日上交的家校联系本里,家长留下的评语有好有坏,都印刻在杨晓东的脑海中。得益于家校联系本,她会见缝插针地该表扬的表扬,有矛盾冲突的她私下找到学生交流。杨晓东说,“我对每个学生如数家珍,优点缺点我清清楚楚,碰到问题我会耐心听完前因后果,要是觉得学生有道理,我还会为他们撑腰,回头找家长交谈。”

  家校联系本诞生于曾接手的一个班级,班上一些学生调皮捣蛋、青春萌动,她就把自己编为41号插班生,全天坐在教室一角。然而家长那边却选择基本躺平。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孤军奋战的事,这可是小升初的关键一年。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人手一册的家校联系本走进了班级生活,改变了原先的散装点评,每天在本子上给每位学生点赞。刚开始家长是排斥的,随着互动,他们被带动,养成了每天记录的习惯。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是她秉持的原则,她努力让每个家长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心扉打开,都称她为“杨妈妈”,家长从原本的陌生人到到同盟军,最后成为好伙伴。“我愿意把孩子的问题跟杨老师说,她很快会回应我,把每一个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培养,很感动。”陈怡璇家长说。

  2022年,杨晓东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绿轴小学,她锚定“一日常规,一生发展”的带班理念,围绕一日班级生活,引导学生养成“十有”行规(入校有时、晨诵有声、锻炼有恒、课间有度、用餐有净、午读有闲、值日有心、安全有序、容仪有整、待人有礼)和“十会”学规(会准备、会倾听、会思考、会表达、会合作、会整理、会作业、会阅读、会体艺、会劳动),以“一日”促“一生”。

  近年来,她一直把“成长”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核心价值,主张“慢慢长大的班级”,打造激励成长、自主成长、赋能成长、引导成长的“成长型”班级。同时不断完善常态化的家班协同机制,形成了“日联-周游-月读-年访”系统模式,让家长成为同盟军,共同托举学生。

  “学生让我看见了光”

  “杨老师,我又获奖啦!”目前在上海就读高二的张智渊向杨晓东发来喜讯。当时就读温州实验小学五年的张智渊转到上海一所小学,虽然转校了,但是原先的班级活动一场都不落下,用他的话说是对这个班级爱得深沉,后来他碰到烦心事也总爱找杨晓东倾诉。不仅只有张智渊对杨晓东念念不忘,还有大批的毕业生总挂念着她。杨晓东坦诚,自己面对学生犯错不大会生气,遇到问题时,她常扪心自问:“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会如何做?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样?”

  不久前,班上的两个学生为了争一块橡皮吵闹不休,在成人眼里这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在学生看来,他们感觉这是天大的事情。杨晓东当下立马想出来一个办法,通过抽签的形式让橡皮来决定它要跟谁做好朋友,通过非常简单的小游戏,化冲突为欢笑。“她总会站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他们,跟他们一同去看待事情。”同事陈仁舒说。

  “跟学生在一起,他们在不断洗涤我的心灵,也在滋养着我,让我看见光。”杨晓东认为,班主任要永葆一颗童心,永远保存着那份好奇,那份纯粹和宽容真诚,不要被一些琐碎的事情磨灭热情,又也不要因为一些重复的事情而感到厌倦,如何把厌倦做得有新意,这就是她每天要挑战的东西。

  她主张像做学问一样教书育人,总结出了做学问的路径:从“问”到“学”再到“做”。每学期她都会为确定一个主题,采用钻探式研究,把一个问题弄懂、弄透、弄深,为学生们打开成人成才的多种可能。同时,她通过师徒结对、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等方式,结伴一大批新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共同成长。特别是以指导培养新教师为己任,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逐句逐环节地推敲反思,然后诚恳地将他们身上的“沙粒”一点点揉进去。

  学生的成长是杨晓东念兹在兹、一以贯之的教科研主题,《班主任如何提升感恩教育实效》《建设成长班集体的思考与实践》《助你一“壁”之力》《从“员外”到“同盟军”——班主任运筹下家班协同的创新实践》等在《中国德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班主任》杂志发表。她还曾荣获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师德楷、温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年度人物等荣誉。今年8月25日,她还为全市14万教师线上线下直播作师德报告,分享带班经验。

  “在未来,当我看到学生开花结果,他们依然惦记着我,我感觉这就是对老师价值的一种肯定。”杨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