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水稻‘身高’逾2米,亩产预计1500斤,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在温州实现了。”“浙江种出水稻界‘姚明’。”前段时间,由温州瓯海强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试种的巨型稻引发全网关注,浙江日报、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纷纷进行报道。而这一切都要从抖音账号@温州强农农业发布的一则短视频说起。视频里一位农民走进巨型稻田,瓯海强村公司工作人员用温州话兴奋地讨论着:“人在里面就算举起手也看不到。”人们感慨巨型稻的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探索出新道路,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但这只是瓯海强村公司以科技赋能农业增产的小小缩影。自2016年成立以来,瓯海强村已累计为入股村社带来收益分红超过8000万元,“联村带农,共同富裕”已逐渐走向现实。
“前几天我们巨型稻的视频爆了,光是昨天的播放量就有几十万,大家很感兴趣都来问。”接受采访时,瓯海强村公司农业板块负责人邵丽肖尚未预料到农田里将会迎来一阵热闹。那时她正因一个月没下雨导致部分农田干裂而发愁,她说:“温州的天气上半年梅雨,下半年干旱,农民们真是靠天吃饭。”
“巨型稻、黄瓜9月中下旬就能成熟,10月田里的甘蔗、芋头、番薯等10余种农作物也会成熟。”邵肖丽细数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别看她现在如此熟稔,最初她也是个“农业小白”。早年她在瓯海农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资产评估工作,帮助农户盘活资产。2016年,由瓯海区委组织部牵头,整合全区102个薄弱村、瓯海农合公司等主体成立了瓯海强村公司,邵丽肖和“三农”的联系更深了。
如今,定期下地巡查是瓯海强村公司工作人员的常态。通常检查200亩地,就要花费半天时间,更何况瓯海强村公司涉及的地块早已超过千亩。即便防晒帽与冰袖已成为工作人员们的固定装束,大家还是不可避免地晒黑了。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这些付出似乎又不算什么。“自成立至今,我们向100多个村集体发放的分红已超过8000万元。”邵丽肖分享道。瓯海强村公司优先雇佣周边村民,已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不乏低保户,平均每人每月增收超过4000元。
公司不是一开始就有大片种植地的,起初瓯海强村公司通过兜底果蔬销售,整合村集体闲置资源产业化发展等模式帮助农民增收。后来在运营城市农业公园的过程中,公司逐渐积累了种植经验。2020年,瓯海强村公司开始筹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瓯耕熙园。在当时流转的200亩土地中,一半是瓷砖厂旧址,另一半是荒废多年的闲置农田。为改善土壤,瓯海强村公司先用挖机清理石块,随后打入碎泥土,并播种油菜、花卉这类兼具绿肥与土壤改良功能的作物。每一季作物收获后,继续回填碎土,如此循环往复两三年,才逐渐培育出数公分适宜耕种的土层。即便如此,土地仍需每年翻耕,并在种植时施用肥料以持续提升肥力。
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瓯海强村公司开展农业试验更方便了,逐步与科技特派员、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共同探索三农增收新路径。2021年起,瓯海强村公司每年向村集体发放的分红金额持续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
常规水稻的高度只有0.8米左右,亩产在900斤左右。而巨型稻每穗稻粒比常规品种多100来粒,亩产可以达到1500斤。“这是我们第三年尝试种植巨型稻,从5亩慢慢扩展到如今的300亩。”邵丽肖说。这并不是瓯海强村公司第一次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取得佳绩,2024年、2025年,瓯海强村公司分别以“无核荔枝新品种的引种与试验示范”“高品质樱桃番茄栽培示范”入选温州市创新农作制度试验示范“以奖代补”项目。
今年7月,瓯海强村公司再次迎来突破性农业成果——沿海最北端的荔枝种植示范基地丰收。瓯海冬春低温且花期多雨,传统露天种植严格受限于气候的荔枝几乎不可能成功。而在瓯海强村公司的10亩大棚内,600棵荔枝树克服了高纬度地区的种植难题,为浙南地区特色农业树立了新标杆。此外,瓯海强村公司承担的“强村数字化农业项目”以信息化方式对农作物生产操作统一管理,应用智能化水肥一体系统、无人机飞防作业、物联网温湿度调控等技术,实现种植全过程规范化与标准化,每年降低人工成本有望达到10万元。
除了科技助农增收之外,农事研学也是瓯海强村公司重点发展的板块。特别是温州市教育局发布《中小学研学实践实施方案》后,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参加1次研学实践活动,许多学校便把劳动教育列入了课程选择。如今,瓯海强村公司下属的两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仅接待瓯海的学生就已达到4万人次,周末与节假日基地还会迎来周边区县的散客。针对学校组织的团体研学,瓯海强村公司侧重农事教育与劳动体验,让学生亲身参与育苗、播种、丰收、采摘等全流程农事操作,在实践中了解农事科学知识。而面对散客,课程设计更注重趣味性,如制作花束石膏浮雕画、古法艾草锤等。近期,瓯海强村公司的课程研发团队紧跟巨型稻热点,推出特色课程《禾下乘凉梦》,从探秘“超级水稻”到下田收割水稻、体验打谷脱粒,并将收获的稻谷制成大米冰淇淋与手工稻米瓶,寓教于乐的融合式课程获得了参与者的广泛好评。
“我爸爸是蔬菜大户邵世普,我从小就在田间地头长大。很多人会觉得小姑娘在农田里很辛苦,我选择回来可能多少有点家庭的影响。”邵丽肖回忆道。这些年,她常常和农户们待在一起,她说:“农民是最纯真的,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你,告诉你怎么观察并预防病虫害,毫无保留地分享提高产量的秘诀。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相对没有那么高,但他们的经验远比我们丰富。”
她还分享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之前从事农业的女性比较少,但近几年慢慢变多了。我认识一对做农业的夫妻,他们很勤劳,凌晨四五点就起来劳作,而且女性还会开无人机、收割机等机械化农机。”
2024年,瓯海区强村农事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为全区农户提供统一育秧、机耕、植保、机插、烘干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早春时节,农事服务中心仅需8个小时,就能产出满足100亩地播种需求的秧苗盘,解决了之前瓯海农户需从外地采购秧苗的难题。且盘内的种子密度均匀,土壤湿度适宜,极大保证了育秧质量。秋季丰收,若逢阴雨天气,农户常需抢收水稻。然而新收的稻谷含水量高,堆积易发酵。农事服务中心以低于市场价的烘干服务为农户排忧解难,有效保障粮食归仓品质。对于部分有意愿的农户,农事服务中心提供统一采购、加工和销售服务,将稻谷加工成优质大米送入商超。去年,农事服务中心共烘干稻谷1000余吨、菜籽15吨,代加工大米300余吨,真正打通了粮食收储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青年返乡入乡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瓯海强村公司紧跟时代趋势,成为了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在暑期对外招募了农业主播、农业助理、拖拉机手等岗位。平时也会利用瓯耕熙园毗邻大学城的优势,链接大学生担任研学辅导员。此外,还对接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口引入具备农机使用和作物种植经验的学生。
2.1米的超级稻爆火掀开的只是瓯海乡村振兴的小小一角,在这里无人机和智能灌溉系统是农人的“新农具”;孩子们在研学基地里用欢声笑语解开农事的奥秘;愿意扎根土地的入乡青年们,用自己的专长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未来,瓯海强村将书写更多关于丰收的好故事。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