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在居住于瓯海区南白象街道的张寂荧家庭被具象化。张寂荧家庭是三代同堂的六口之家,一家人以文明家风为己任,守望互助、携手共进,用勤劳、朴实和温情守护和谐幸福“小家”,构筑万千世界文明“大家”。
“我认为好的家风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或深奥的道理,它往往蕴含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之中,是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支持与传承的体现。”近日,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金蓝领、温州好人、最美瓯海人张寂荧在梧田老街榕树广场分享她的家风故事引发群众共鸣。对长辈的尊敬、对伴侣的体谅、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对邻里的友善,这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小事,却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如同榕树的根一般,深深扎入生活的土壤,滋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引导着大家向着正直、善良、勤奋和有责任感的方向发展。
张寂荧的父亲曾是一名电器修理工,虽已不再开店,却始终放不下手艺。小区里被丢弃的旧风扇、坏电视,常被他“捡”回家修整一新。女儿也曾抱怨家里堆满旧电器,父亲却讲起“饺子皮”的故事:富家子弟当年丢弃的饺子皮,在家道中落后成为救赎他的一碗面。“人不能忘本,有的时候要想着没的时候。”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张寂荧心中。修好的电器,被父亲一台台送回泰顺老家,送给村里的老人。那天她看着那些老人高兴的表情时,就突然明白:爸爸捡的不是旧电器,是过日子的本分;修的不是旧电器,是心中的“不忘本”。
“我爸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寂荧说,这些话她一直记在心里。因此,张寂荧在温州一服装厂担任工会主席期间,始终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年轻员工称呼张寂荧“张姐”,一声“张姐”,寄托着一份信任,员工碰到难事,就会找到她。她也将心比心,不断了解职工的需求,用心解决他们的困难。看到职工子女留守宿舍无人看管,她推动建立公益托育园;发现职工在宿舍做饭存在隐患,她又协调设立共享厨房。张寂荧表示,“这些都是跟我爸学的,心里装着别人,日子才踏实。”
婚后,张寂荧与爱人徐富明共同走过了不少“难日子”。她常在公司加班至深夜,丈夫则是刚入行的律师,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甚至因“没有车”被人轻视。但母亲的话始终萦绕耳边:“你们俩一定要互相体谅,只要家里和气,日子就坏不到哪去。”孩子出生时丈夫因开庭、出差未能陪在身边,张寂荧从未抱怨,只说:“放心去,家里有我。”丈夫则在她工作遇到困难时,从法律角度为她出谋划策。结婚十多年,两人在生活中互相照顾、彼此信任,在工作上相互理解、取长补短。如今她已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丈夫也成了律所高级合伙人。“夫妻之间不需要‘举案齐眉’的客套,不过是他懂我的累,我懂他的难。”张寂荧说道。
在教育孩子方面,张寂荧坚信“身教胜于言传”。她习惯顺手帮邻居扔垃圾,直到有一天,发现儿子也自然地提起邻居门口的垃圾袋。张寂荧当时特别高兴,问他:“你怎么想起帮邻居扔垃圾呀?”“妈妈你也是这么做的。”孩子的一句话让她深感欣慰,她意识到,这也验证了“身教犹如绵绵细雨,润物无声,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家风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传承下来的。从“武松打虎”聊到动物保护,从《老人与海》谈到“人生有时拼尽全力仍会一无所获,但却不能失去‘人该有的样子’”……张寂荧一家还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定期举行家庭会议讨论家庭事务、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让孩子从小学会参与和决策的过程。
张寂荧家庭中,家风是妈妈做饭时说的“菜要洗干净,人要讲良心”,是爸爸修家电时说的“零件不能少,做事要认真”,是孩子帮邻居开门时说的“爷爷您先请”——这些小事,凑在一起就是好家风;这些小家,拼在一起就是幸福温州。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