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锐观察丨瓯海 “微改精提” 群像谱:方寸之间破解民生痛点

2025-09-26 瓯海新闻网 记者 黄冰娥 各镇街通讯员

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在瓯海,一场以“微”为笔、以“精”为墨的城市与乡村更新行动正在持续铺展。从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块到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从坑洼难行的“闹心路”到平坦通畅的“幸福道”,从无人问津的“边角料”到人气爆棚的“网红地”……瓯海区以“小切口”推动“大提升”,在方寸之间破解民生痛点、做好暖心答卷。

  9月22日是第五个“瓯海美丽日”,在这个充满收获的美丽时节,瓯海各镇街以一组鲜活的“微改精提”群像谱,共同书写宜居宜业、共建共享的“美丽瓯海”生动注脚。

  破“荒”成 “绿”:闲置空间绽新颜

  “以前夏天开窗就是臭味,现在推窗见绿,亲戚来家里都夸环境好!”南白象街道居民张民口中的变化,源于南湖路口袋公园的蝶变。这片曾杂草丛生、车辆横行的约1100平方米闲置荒地,如今已是草坪如毯、树影婆娑的绿廊。历时8个月的精雕细琢,街道以“小规模、低成本、高品质”为策略,先通过“过筛式”基底整治拔除杂草根系、改良土壤,再铺设草坪、增设护栏……这片“荒地”摇身一变,成为居民休闲的“家门口公园”,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态亮色。

  同样实现破荒奇迹的,还有瞿溪街道的乡村角落。大川村大岙垃圾中转站周边曾环境杂乱,地理优势被湮没,项目团队因地制宜重构空间,保留原建筑结构的同时融入乡野气息与现代美学,将其打造成“自在溪谷”美学空间;瞿源村则对使用率低的老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动手术”,以“生态+ 文化+ 产业”为理念,注入商业业态与现代设计,让闲置建筑变身“桃喜茶咖”网红地标。两处“金角落”的新生,不仅活化了乡村低效空间,更成为瞿溪乡村振兴的亮眼名片。

  景山街道西山社区“灰炉亭”的诞生,则是居民自治的生动写照。项目从建设想法提出,到选址、设计方案敲定,全程由居民主导推进。亭子取名“灰炉”,源于温州方言“非论”,寓意“邻里和睦、不吵不闹”,寄托着居民对和谐生活的期盼。项目推进中,居民们热情高涨,自发筹集建设资金5万元,政府同步给予3.5万元补助,政企民同心协力,让原本的闲置角落变身温馨休闲空间。如今,亭内木凳整齐排列,周边绿植点缀其间,老人们在此下棋聊天,孩子们围着亭子嬉戏,“非论”的美好愿景在欢声笑语中落地生根。

  从“闲置荒地”到“彩虹步道”,新桥街道瓯海壹品小区东侧近来也破茧成蝶。这个约7.98亩的闲置地过去圈地种菜、偷倒垃圾、枯枝堆积等问题突出,“彻底整治”成为群众共同心愿。

  全面清运积存垃圾杂物、拔除违规种植菜苗、平整地块土壤,“三清一平”下地块初步“净颜”。为避免问题反弹、节约成本,街道还创新引入专业花木公司负责美化建设与后续运营,结合居民需求确定“彩虹步道+生态苗圃”方案。下步还将通过科学选种本地灌木、合理布局植被,打造集生态涵养、观赏休憩于一体的绿色空间,既盘活闲置资源,也为居民新增休闲好去处。

  解“忧”通 “路”:民生工程暖人心

  “以前过桥得攥紧车把,现在上路踏实多了!”潘桥街道岷岗村村民陈秀林的感慨,道出了新岗桥改造带来的安全感。这座1992年建成的村庄主通行桥,近年来桥面狭窄、人车混行等问题突出。尤其是随着园博园建设工程推进,交通运输压力骤增。街道联合村两委调研后,在保留原桥主体的基础上拓宽两侧,规划专属非机动车道,实现人车分流。9月竣工后,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也为后续园博园游客向岷岗乡村旅游点延伸奠定了基础。

  三垟街道南仙家园北门的“民心路”改造,诠释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这个承载2700名居民的小区,北门路面因年久失修沉降开裂,开车如“过山车”。街道协调业委会,仅投入7万元破除重建:挖除破损基础浇筑高标号混凝土,铺设高强度沥青,更换商铺松动地砖。改造后路面平整耐用,居民出行安全有了保障,满意度节节攀升。

  “闹心路”变“暖心路”的故事,也在梧田街道温暖上演着。作为瓯海大道连接梧田工业区的重要交通节点,蟠凤转盘交通改造工程的顺利完工,实现了通行安全与效率的显著提升。该地长期以来因交通组织复杂、机非混行严重、事故高发而备受诟病。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坚持“小动作、大效果”理念,聚焦安全、明晰、畅通三大目标进行多维度精细化提升。通过重新渠化车道、增设独立非机动车道及专用信号灯、优化斑马线与信号设施等措施,交通混乱状况明显改善。

  赋“能”拓 “趣”:功能升级惠民生

  在泽雅水库畔的林岙村,一座藏于山林间的儿童公园成了亲子出游的热门选择。龙前坦儿童公园由村落闲置地块改造而成,以“自然+ 童趣”为主题,布局沙海冒险区、攀爬挑战区、螺旋天空区与休闲陪伴区,木质设施与大地色系融入自然环境。巧妙的是,公园嵌入“浙江有礼”文化:彩绘步道里藏着“跳格子”礼仪游戏,树木间挂着文明标语牌,让孩子在玩耍中感知礼让与责任,实现“寓教于乐”的无形引导,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样本。

  娄桥街道S1线桥下空间的“华丽转身”,更是政企联动的创新实践。这片27亩的桥下区域曾是垃圾偷倒“重灾区”,尘土飞扬影响毗邻学校师生健康。街道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六虹桥花市:先清理52吨垃圾、平整土地,再规划花市交易区与绿化休闲区。如今一侧花商入驻、花香四溢,满足居民购花需求;另一侧与学校操场衔接,成了学生运动、亲子互动的“后花园”,更探索出“以商养绿”的可持续运维路径。

  在仙岩街道仙南村,总投资超41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新建提升项目进入收官阶段,300余亩“望天田”正蜕变为“高产田”“智慧田”。项目通过土地平整、清除渣土、修筑田埂,让“小田”变 “大田”,解决了沟渠老旧、灌排不足的问题,大幅提升抗旱防涝能力;增施352吨有机肥并翻耕土地,使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别。如今,杂乱建筑垃圾消失不见,整齐田垄与现代化设施相映,既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又绘就田沃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新景,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注入“粮”好动能。

  从城市到乡村,从“脏乱差”到 “美净宜”,瓯海“微改精提”案例没有宏大叙事,却在方寸之间解决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这些散落各处的民生工程,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瓯海宜居宜业的璀璨图景,也让“美丽瓯海”“山水瓯海”底色愈发鲜明。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