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身处南方的前辈作家彭文席老师当年写《小马过河》,发表于1956年2月13日《新少年报》 ,原名是《小马过溪》。编辑把“溪水”改为“河水”,引起南北方人对“哗哗流着的河水”理解不同。我们知道,哗哗流着的是溪水。南方多丘陵,丘陵挂小溪。
网络图
小溪从山上画下来,经过人工多年改造,两边由石头叠成墙,不再住茅屋。它在小区门口拐个弯,钻座桥,一直流到温瑞塘河。溪流如我们的人生,充满转折和挑战,只能顺溪而下,踏上未知的旅程,探索自我和世界。
我常常站在桥上看小溪。它无法比喻成美人,却怎么也看不厌。它是日常,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东西看多了,它就耐看,无关美丑,不论环境。
桥下筑有一座小坝。我从桥的一边望去,溪水平静,风吹起褶皱,坝上才会有水流动。我们看任何事物均如此,不同的东西搅起的认知方向完全不一样,尽管它们是整体。
大雨时,溪水暴躁,水冲过坝发出连续“轰轰”声。小坝不高,落差不大,声势不小,我远观时总是想,一些人和物看着不起眼,却不能等闲视之。一条小溪,给它一座坝作为支点,能撬起东海的大潮。
拦坝成水库,里面放养有田鱼,不知是公家所为,还是村民私下行为。这不影响我寻找鱼的位置,慢速移动的似乎在嬉戏,停着不动的大概在思考。我没有发笑的意思,鱼大大小小也有个脑袋,怎么就不能思考了呢?至于它思考自己是在水缸里,还是在大海里,或者在天河里,那我就无法了解。
我知道,小小水库里的鱼在最接近水流入的地方。那里的水清,那里的水新,它们聚集在一起可以聊天,可以吵架。我想混进去,但无法变成一条鱼,只能悄悄做颗银河系的尘埃。
桥的另一边,小溪里有鸭子在扑腾。鸭子是小区边上两户人家养的,一户养得多,一户才养几只。养得多的养大了会出售,养得少的孙辈来时杀一只招待。养得多的大鸭小鸭轮换快,养得少的,似乎总是那几只。
我经常从边上石路下去和鸭子一起戏水。
小溪边的一块地属于小区,原本浇成水泥地用于停车。可能违规了,连夜被挖机挖走成块的水泥,运来泥土覆盖重新成田,我在其中一垄种上玉米、包菜、花菜等农作物。农作物需要水,我清理雨鞋上的泥亦需要水。
小溪里有块石头,刚刚好低于水面,我以雨鞋为媒和水隔靴相处。上下踩啊踩,在水的作用下泥土纷纷离去。雨鞋作踢球状,惊起一条水线,最后依然隐入水无声无息。双手自然要入水,洗锄头洗手,都和鸭子隔水而峙。
以桥为基准贯穿小区,一半是住宅,一半是小公园。小公园和小溪紧紧贴在一起,里面种植的毛桃、李子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树总是往小溪里探去。我没有摘过毛桃和李子,它们是景,和小溪一样,伸手等于在一幅油画上涂抹。
小公园隔着小溪,对面是一条长长的水泥路,一直修到山脚。双休日早餐后,我来回快走慢跑,汲取世间一抹精气。
小溪上筑有多道坝,养鱼的坝不是最下游的,但被我归为下游之列。中游之坝蓄水被农民抽去种菜,上游蓄水洗衣物。
山下一大片农田,被小溪切成两半,其中一半靠近村里老房子。这一半农田由新温州人流转专门种菜,白菜、香菇菜、生菜等时刻在其上演绎人生,从来没有白白空着。小溪到农田的几个方向摆着水管,抽水机常年泡在水里,播种、施肥需要水,地干更需要水。无水不成田,小溪是农田的保障。可喜的是不管多久不下雨,小溪来自山里的水源源不断,保证农民有水可用。他们的抽水机功率高,朝天而喷,洒下即雨。
上游的水清澈许多。
水跑出山的出口,速度慢了下来,东看看西瞧瞧,不知不觉中融入大家庭里。上游建坝初衷,供妇女洗衣物是第一位,设计之初,从坝开始靠岸切几个宽台阶,水位高在上面洗,水位低在下面洗。
如今家里洗衣物,勤劳的就着自来水手洗,时间难挤的直接使用洗衣机。大清早端盆子提水桶到溪边洗的,属于电影镜头了。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表示不可理解,在家里洗不好吗?为什么要跑到溪边。在他们看来,在溪边洗衣物是非遗行为。
尽管肥皂是工业产品,在小溪里洗实际上是将衣物置于自然力作用之下,这是我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利用,不试图强行对抗,巧妙地“借势”,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在小溪边洗衣物的人不少,一排台阶都派上用场。她们聊着天,嘴里不停地讲着什么,手上的动作频率也不慢,刷的刷,荡的荡,各自用心走着洗衣流程。快洗好的站起来,右手将盆子靠在腰间,左手提着水桶,上岸后被晨光拉得长长的,这不就是日子吗?我看着世间最美的这一幕,想起三十几年前读书时,第一次洗衣服的同学擦上肥皂,板刷刷了后,直接挂起来晒。同寝室同学问起,说自己衣服洗好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当她毕业当老师时,十八周岁还未到。
山脚的溪水覆盖在石头上,缓缓而行,不挣不抢,似乎世间没有东西会影响它们。它们和王维同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有在大雨时流到李白笔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将溪流视为自然智慧和生命流动的象征,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亦适用于小溪。
思考到这里,嘴角不由得翘起来,沿着小溪加快速度往回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仿佛我也成了小溪里一滴水。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