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山水瓯海·家风传承(10)丨戴雯雯家庭:家风传承映初心 法徽闪耀续荣光

2025-10-14 瓯海新闻网 记者 庄苗苗

2025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在温州市江心屿革命烈士纪念馆静谧的展厅内,一顶褪色的棉军帽静静陈列,展签上“戴庆还烈士遗物”的字样,记录着一段烽火岁月。而对瓯海区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戴雯雯而言,这顶帽子承载的不仅是革命历史,更是她家族三代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

  戴雯雯的四爷爷戴庆还烈士,生于永嘉一个普通农家,在他二哥戴庆来的影响下,毅然加入民兵组织。从小在山中砍柴放牛的经历,让他对家乡的地形了如指掌,也成为他抗击敌寇的利器。“你四爷爷在部队里,打仗是真敢上,即便武器简陋,跟敌人力量相差悬殊,他也会顶着压力往上冲。他说过,咱们退一步,乡亲们就要多受一分罪。”戴雯雯的奶奶常回忆道,太奶奶整理遗物时,只剩下这顶棉军帽还算完整,把帽子捂在怀里哭了很久很久,后来就压在樟木箱底,直到多年后才捐给纪念馆。这顶浸染着烈士汗与血的棉军帽,成为家族精神传承的起点。

  生长在这个充满革命传统的家庭中,长辈们的赤诚感染着戴雯雯的父亲。参军入伍对他而言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他说:“既是追随先辈的脚步,更是接过守护家国的接力棒。”1974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一员,他随部队开赴大兴安岭,投身铁路建设大会战。从1964年到1984年,铁道兵在此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退伍那天,她的父亲将军帽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和戴庆还烈士的棉军帽放在一起,看似简单的举动让两代人精神融合交接,他始终铭记“军帽可以脱,但肩上的劲儿不能松”。

  

  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戴雯雯特意带着两个孩子走进江心屿革命烈士纪念馆。当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展柜前,阳光透过展窗,军帽上的折痕与法徽上的光泽在光影中交融,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孩子们指着展柜里的棉军帽好奇地问:“妈妈,这是谁的帽子呀?”“是你们的一位太爷爷的。80年前,他和很多勇敢的人一起,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戴雯雯摸着孩子们的头轻声解释。

  从四爷爷的棉军帽,到父亲的铁道兵军帽,再到戴雯雯的法徽,见证了中国从战火纷飞到建设发展再到法治进步的历程。戴雯雯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有些东西,从来都不会被时光磨旧。就像那顶越磨越亮的棉军帽,那枚越显沉重的法徽,它们承载的从来不只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一份为人民的担当。”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