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徒步塘河之山根段到白象段——白象和塘河相望,凤凰与平原相守

来源:  翁德汉 文/图
2024年02月28日

  上次我走到茶山街道山根村的迎瑞桥,逛了一下水上巴士山根小村码头,然后沿山根河进了山根音乐艺术小村。此次,我打算从水上巴士码头沿温瑞塘河往北,走到天黑为止。

  站在水上巴士码头上,我就手足无措了,因为河边无路可往北。此时正好有一艘水上巴士即将起航,难道干脆上去?问过工作人员才知道,他们的下一站是万象城,这和我的计划不一致。

  我只能先离开码头,走到大路上,看到房子和房子之间的小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进去。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房子后面的河边有条路,嵌了石砖,适合步行。河边无栏杆,种有一排高大的树木,走起来赏心悦目。

  有一条船在河里清理漂浮在水面的垃圾,两位环卫工人配合满分,一人摇船,一人捞塑料等东西。他们动作熟练,丝毫不拖泥带水,大概做过无数次了。岸上一工作人员在拍照记录,我问起来,他说是负责茶山街道区域内环卫事宜的保洁公司工作人员,地面有地面的环卫工人,河里有河里的环卫个人,定期清理河面垃圾。

  这一片房子均为厂房,我不但要观察左边的河道和河岸,还要注意右边厂里的狗、排水设施和停着充电的电瓶车。我以稍微快点的速度走完这一区域,迈过小雀桥,是山根村的雀力组团了。原来,山根河边的山根音乐艺术小村是整个山根村的一部分,这一带也属于山根村。

  我继续沿河走着,在一厂房后面,高大树木下的地面上,被铲除掉起护栏作用的低矮树木,一块地播下了什么菜的种子,另一块地干脆用水泥硬化,并摆上一张石椅,整个塘河成后花园了。

  离开这排厂房,是一块农田,种有瓯柑、蔬菜。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田拦起来,我无法过去。往回走,过一标着“危桥”“禁止车辆通行”的桥,我迈进了南白象街道的地面,南白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右前方。

  向北,继续向北,我走到了鹅湖路,在鹅湖车桥上站了一会儿。这座桥第一次走,但驾车驶过无数次,从茶山到丽岙经常从这里过。

  我继续走在河的东边,河西边有一个公寓,自称精品,奇怪的是居然涂上了粉红色。我心中不禁暗笑,这暗示非常明确。过了斗阁宫,一条可供摩托车行使的小路,前面是岳湖桥了。这座桥也无数次印上我的车辙,属于104国道的部分。

  钻过岳湖桥,右边是新象锦园,过无名小桥是鹅湖文化礼堂。

  礼堂里有一村史廊,说鹅湖行政村辖鹅颈头和塘下两个自然村。塘河里原有一段形似鹅颈的河道,鹅颈头因此而得名,清乾隆、光绪永嘉县志均有村名记载。该段河道已填塞,村名依然留了下来。该村被温瑞塘河分隔两岸,过去用渡船过河。据说,明嘉靖年间进士王叔果曾居住在此,建有花园。塘河西岸原有一堤塘,居民住在堤塘下,“塘下”之名由此而来。

  从小公园式的文化礼堂里出来,是新象桥,桥的东边为南白象街道办事处,西边直出去是104国道线。横着过桥,步入塘下东路后,一会儿上了温瑞塘河支流——茶白河口的清渎桥,钻过白象大桥是白象街了。白象街和对面的西岸路之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桥,叫清宁桥。

  河,离不开桥。为了交通方便,塘河两岸的人们建设了无数座桥。古时候,造桥方式简单,选在最窄处,往往是用石头做原料。古朴雅致、名字好听的清宁桥横跨两岸,在河面上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该桥东西向,跨温瑞塘河,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清宁桥桥长30.8米,宽2.7米,为三跨石梁柱桥,中跨高,东西两跨下斜,立面呈弧形。东西桥台由花岗岩块石垒砌,壁内置桥柱各一组,由四根石柱和一根横梁组成。中间两组桥柱因断裂,现用混凝土包裹加固,只余两根粗大的横梁石条裸露在外。每跨桥面由五根石板铺设而成,表面刻槽以防滑。桥面两侧置青石栏杆,两端设抱石鼓。中跨南侧桥板上有铭文,阳刻楷书“清宁桥”三个繁体大字,桥名两旁刻有一行斑驳的小字,仔细辨认确定为“大清光绪乙己仲冬重修”。

  站在桥上数一下,清宁桥桥面共设有青石方形望柱28根,望柱柱头上皆覆刻有精美的垂莲花瓣纹。望柱与望柱之间用精心打磨的青石长条相接,有些石条表面还刻有简单的花纹防滑,我的布鞋踩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感。有趣的是桥上晒满了棉被,石头比水泥要可靠得多,干净得多。

清宁桥上防滑花纹

  桥东端原有石构桥亭,东面有题额“永宁门”,现改为单开间三官亭。亭内有一《重建三官亭碑记》:“三官之意,天、地、水官,群黎敬奉,源古流传,庙宇尊奉,万民共仰,此处闲人憩心,年复遂称路亭,始是寺院山门,历尽变幻沧桑,光阴久远无从考量,时有乡民朝真恳祷,多为乞者避雨风霜,遭受躁躏,有待重光,更近新时换貌,也损整体雅观,桥头村民耄耄,集同献策共商,多方思考,毁旧成新,协同筹资修建,丙戌秋月动工,时至腊月,巧艺工完,村民同乐,路人同欢,为表社民同善,特铭碑志留芳。”下面附有捐款名单。

  桥西边的北面,有个洞文观,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通往其后门的曲桥。曲桥东侧是温瑞塘河,西边被网拦成了放生池。此时,水上巴士由南往北快速行驶,带动的浪延续到放生池里,惊得鱼儿骚动起来。

  站在曲桥上,河对面的白象塔高高耸立着,我又绕过清宁桥步上了白象街。不一会儿,我来到了白象塔下,其门锁而不得入。几年前的一次采风活动里,我曾经进塔,环绕而观,从吹台山到大罗山的整个温瑞平原都在视线里浮动着。

  白象塔下面有一牌介绍其故事。

白象塔

  我看到的白象塔“于1999年按照原来的样式在旧址上重建,塔高40.5米,塔身直径10米,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腰檐翼角飞翘,风铃叮咚,声闻数里,外施走廊回栏,每级设壶门或佛龛,逐层转换上下错置,底层西南辟门,塔内木梯连接,底设副阶,登临远望,一层一景,登上顶层可眺望南白象全貌,令人心旷神怡”。

  白象塔,是塘河的标志。温瑞塘河两岸人们的记忆里,塘河是和白象塔连在一起的。白象塔影是“塘河八景”之一,从瑞安往温州的轮船到此地了,人们说白象塔到了,小南门也不远了。

  白象塔原称白塔,据有关记载,它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第一次大修于北宋咸平年间,“远眺浮图七级,作巨镇于一方”。该塔经过历代多次修缮,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倾斜破裂, 1965年经浙江省文化部门批准而拆除。拆除过程中,在塔里发现大量文物,大部分是北宋的,包括彩塑、钱币、漆器、佛经、瓷器、铜器等。“其中漆器、经函、写经、活字印经和彩塑观音立像、阿育王漆塔等精美物件,都是稀世珍品,今藏于浙江省与温州博物馆。白象塔有两件国宝级文物,分别为两座立式彩塑菩萨,由于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一尊为浙博的镇馆之宝,一尊为温博的镇馆之宝。一、二级文物那更是达到数百件,白象塔堪称中国北宋佛教文物的聚宝盆。”

  关于白象塔,其内清理出来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为人所津津乐道。

  活字印刷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尽管这一说法已成定论,但近年来,韩国学者却认为是朝鲜人最先发明使用了活字印刷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否定了这些学者的看法。该经残宽13厘米、残高10.5厘米,经文为宋体,回旋排列成12行,统计可辨字166个,字体较小,字体长短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均,字距极小,紧密无间,排列不规则,无疑是活字排版的特征。经专家考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为公元1103年前后的泥活字印刷本。作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可以证明中国活字与活字印刷技术的存在,是毕昇活字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对研究我国早期活字印刷史有重要价值。

  走出塔下的院门,我看到了对岸与白象塔凝视的凤凰山。日常开车行使在104国道南白象段,西边是吹台山,东侧是凤凰山。我徒步在温瑞塘河上,西边是凤凰山,东边是白象塔。

  凤凰山由金山和银山两座山峰组成,故又称“金银山”。西面的最高峰金山之巅建有“烽火台”,东面稍低的银山之巅建有“凤堡”。关于凤凰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周王子晋吹箫引凤,曲终凤凰涅槃而去,形体化为凤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人们口中流传千年的传说,赋予了此山一种神秘而又浪漫的气质。

  在凤凰山上,可以清晰地瞭望温瑞塘河的一动一静。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温州沦陷,日寇在凤凰山的银山之巅修筑了一座高大碉堡,以控制温瑞塘河的来往船只。后来,碉堡荒废而不倒,成为鸟雀的窠窝,所以当地人一直叫它为“鸟堡”。2013年,凤凰山公园建成后,将“鸟堡”改名为现在的“凤堡”。

谢公桥和远处的凤凰山

  凤凰山下有个谢灵运公园,一座又高又漂亮的谢公桥连接了两岸。我站在桥上看塘河,发觉天已经慢慢黑了,并没有往谢灵运公园而去,继续沿河东边走,结果断头了,一栏杆拦住了去路。我跃过栏杆,上了瓯越大道步行道,不一会儿走到了白象后大桥,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我打算本次徒步到此告一段落了,想着下次也从此桥往北走,却发现没路了。正好有一精神矍铄的老人经过,我就拉着他聊了起来。

  老人说温瑞塘河主河道曾称七铺塘河,以前两边都有小道,那是拉纤人走出来的。有一种从文成来的大峃大艇,几乎每天一班,两头尖的木船装满了各种货物。这样的一条船上有两三个工作人员,一人在后面掌舵,其余的人拉纤。拉纤人将纤套在身上,曲着身子,需使尽全身力量,才能拖着船往前走。

  老人说他小时候都是乘轮船去小南门的,每天瑞安轮两班,梅头轮和茶山轮各一班,而丽岙轮则迟点开来。那时候,塘河上船只来来往往,尤其是夏天,游泳抓鱼摸螺蛳,非常热闹。

  快要分别的时候,我问老人今年高寿,他说八十了,晚饭前出来走几步。此时塘河两岸万家灯火,让人顿感世间美好。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