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雄湖古道上的担夫

来源:  郑育友
2024年04月28日

  在瑞安市湖屿桥街至瓯海区雄溪街高山之间有一条似蛇腹般的雄湖古道。穿越过数百年云与雾,曾留下清道光年间进士、李鸿章房师孙锵鸣等人的足迹与诗文。但令人难以忘却的是那古道上的担夫。

  这一带未通车之前,曾是永瑞之间络绎不绝的商旅通道。自清末民初,这条古道上曾有一支担夫队伍,当地人称“担雄溪帮” 。

  瑞安湖屿桥距温州城七十华里,俗称七铺。若从湖屿桥起步至温州,得先翻越四铺山路,再到雄溪岱头雄河乘小船儿走水路三铺,才到达温州小南门上岸进城。早年,湖岭的柴炭、土纸等山货从山头运到温州,温州的百货、南货、水产等商品运回湖岭,都得从这条古道上进进出出。

  这里暂且不说走三铺水路的情景,单说这四铺雄湖古道上的担夫。过去,雄溪街是个并不那么繁荣的小集镇,却是湖岭客商去温州城底进货的歇脚大本营。当年湖岭湖屿桥街有“小温州”之称,商品吞吐量大。因回程得走这四铺山路,商人挑不了重担只好雇雄溪当地农民挑。

  这条山路长基本上都翻山越岭,很辛苦。担夫从雄溪雄河岱头河埠头接来船上商品,然后装箩里挑上山。

  这帮担夫统统是青壮年农民,劳力好,起码能担150至200市斤货物。他们头戴竹制箬笠,身穿直襟青色上衣,脚上裹着“包腿”,肩挂一条白汗巾与一条硬柴扁担,一担箩筐。硬柴扁担两头分别钉上三枚粗铁钉,除挂箩绳外,还得挂一装干粮的草袋儿。

  那么重的商品,一挑上山便遇“火焰山”。这山是座无草木的光头山,若逢夏天炎热天气,过往行人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浑身是汗,热不可挡,故将此山取名为“火焰山”。

  这火焰山山高路峻,是瓯湖两地的出入关口,一路上无遮阳之树木。挑夫们肩负沉甸甸的货物,要过岭,必须运足浑身力气,忍受似火炉般的天气,挑着重担,拄着担柱。这担柱齐腰高,上头平拄扁担用,下头细一点并套上铁圈,使其有力,一步一步气喘吁吁挑上去。担夫们为肩上重担挑得省力点,想出苦中作乐的方法,一路上齐哼“山歌号子”,踏着整齐的步伐,一边哼一边上岭:“不管火焰山有多高哟!雄溪的后生儿莫回头啊!兄弟一步一步稳定走哇!辛苦一点有出头呀,嗳哟哟!”他们哼的号子唱得高亢又嘹亮,响彻云霄,步伐踏得山摇地动,把山踩低了,把岭踏平了,把货担过“石崖屋”,耐过“蛙蟆岩”。

  直至山背,这里是瓯海与瑞安的分界线,在山的横切面有条古城,因是县界,因山水自界点背向而流,故名分水关,又因分界上建有城,故又名“分水城。”这城,明代时为防倭寇入侵而建,两县行人往来由城门洞出入。担夫们把货挑到火焰山山顶,差点人仰马翻,故在城门洞与城外亭边,听到领队人用担柱在路心岩上一点,示意大家暂停前行,一律在城门洞与长亭稍歇息,于是大家横七竖八地卧地休息。

  过了分水城,往瑞安林川镇方向继续前行则都是落岭。这条岭也很峻险,斜坡度65%,如果人的重心向前稍一倾斜,那就有连人带货滚下山岭的危险。为下岭安全,担货的得用担拄稳定前方,一步一步继续下行。担夫们落岭以后,再穿越两边悬崖峭壁的夹谷。这夹谷长而幽深,山路有12个弯,人称十二盘,冷清清的,只听到两山飞瀑轰轰隆隆从天而降的水声。扁担与担柱在肩膀间成三角形有序跳动,走了十二个弯才到一处名叫下庵的佛堂里,这堂外设有“美人靠”,正是担夫们歇歇的好所在。大家放下沉重担子,拿着箬笠,坐在美人靠上一边休息,一边解下系在扁担头的草袋,打开家人为他们备好的“糯米饼儿”与“麦塌镬”充饥。

  是日下午,担夫们继续前行,担过手工造纸之乡的林源、桥头,东南垟、下家垅、新亭、东岙岭至目的地湖屿桥纸亭,这才放下担子。担夫们才跳呀笑呀,领到主家的“担工(钱)”后,才成群结队地有讲有笑回转雄溪。

  忆当年的雄湖古道,那一路上流淌担夫的汗水与血水,看当今古道渐废,车轮滚滚,担夫的后裔已走上致富之路。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