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华人海里科考船 ——读金庆伟作品《出海记》

来源:瓯海新闻网  翁德汉
2022年11月01日

  ■翁德汉

  侄子在意大利出生,后来被送回国交给我母亲抚养。前段时间,侄子需要住院做一个小手术,侨居意大利的弟弟既心疼,又牵挂和心酸,但无可奈何。因时差关系,我也只能在午后开始微信联系他。

  弟弟两夫妻和大儿子在意大利,留下小儿子在国内。这种家庭部分成员在国外,部分在国内的现象,在温瑞平原中部的仙岩和丽岙一带非常普遍,隔代养育孩子就是这么来的。在温州的一些地方,甚至整村的劳动力都出国了。他们漂洋过海、筚路蓝缕,但出了国并不就是成功的华侨了,而需要努力,需要奋斗,然后在异国他乡扎下根。因此,温州人四海为家,在世界各地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正是这几天,我阅读了金庆伟先生的作品《出海记》,和现实生活重叠起来,思索颇多。

  金庆伟是我的师兄,瑞安师范学校的学长,已著有散文集《向南的温度》、小说集《梅骨兰心》、学术专著《候鸟心》。尽管之前读过《出海记》的部分篇章,但这本38万字的厚厚的新书摆在书桌上,还是让我震惊。这样一本书,他的背后所呈现的坚韧、辛苦和思考,对于像我这样已几年没出过温州市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关于这点,我在书里也得到印证,随手翻开《出海记》,第90页,金庆伟说:“我在巴塞罗那宽阔的兰布拉大道行走。”第120页,他说:“郑祥建教授在墨尔本机场等待我们。”原来,从“2016年11月,金庆伟飞往意大利最南部的城市巴里,开启了海外温州人采访之旅。在此后5年时间里,他游历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希腊、法国、澳大利亚等10来个国家,走进当地的工厂、餐馆、贸易市场、菜市场、企业、学校等,采访了400多位不同年龄段、各个行业领域的温籍华人及华商,最终选取15人并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这15人里,有吃番薯丝长大的荷兰华侨潘世锦,有辞去温州警察学校处长职务出国的意大利华侨孙运之,有1988年前往巴黎的法国华侨胡镜平,有绘画、写散文专栏的巴西华侨管素梅,有研究罕见病的科学家郑祥建。金庆伟说他在写的时候,没有宏大的目标,也没有一定要出成果。但是,采访不同的人,听了不同的故事,他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作为作家,采访积累多了,触动他写作的欲望。到后来,也就顺理成章,他选择有地域性、故事性和文化背景的对象,选取各自最亮的路段,通过不同的表达方法把文本呈现出来。当然,全书不单单只描述这15人,在具体讲述时,也讲其他人的经历。如《巴黎之春》写了仙岩华侨李汝龙、刘光华、陈建友等,《俄罗斯的雪》除了主角蔡一航,也插叙其父亲蔡建林,以及周长生等其他华侨。

  在这15人里,我最关注的是书里第四篇《巴黎之春》写的胡镜平,他老家是仙岩街道穗丰村。把“胡镜平”三个字输入到瓯海新闻网,好几条新闻都是关于他的。金庆伟为了写这篇文章,特地来到仙岩实地采访。《巴黎之春》一文从巴黎塞纳河开始描写:“已是黄昏,雾低垂于塞纳河上。”写了胡镜平的老家,讲他到了巴黎先去看凯旋门,说他做皮件加工起家,后做进出口贸易。文章的最后以“巴黎的春天,那里有着舞者的诗意”结尾,首尾相应,不但向奋斗者致敬,也祝福奋斗者继续“舞”。

  《巴黎之春》在写仙岩时,穿插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提到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宋朝大学者陈傅良、明朝王叔果和现代作家朱自清等。尤其是大量提到陈傅良和仙岩书院,及其“经世致用”之学。这种写法,也不单单是这篇,而是写15人的文章均如此。我很认同这样的写法,把漂泊在海外的温州人的根点了出来,文化意味浓厚。温州只有这么大,历史文化知识集中,但是作者运用起来甚少重复,这可见功力了。

  纵观全书,或许有人说作者只记录了成功者的故事,而千千万万并不显赫的华侨在《出海记》里并没有显示出来。其实在《出海记》里,作者也写了华侨最初的辛酸史。比如在写希腊中希工商总会和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廖贤夫时,作者写道:“廖贤夫的少年同学到欧洲,不少人时靠偷渡出境的,当时有个词‘黄牛背’,就是形容这些华人的出境方式。到了欧洲,往往先到华人或亲戚的餐馆做劳工甚至黑工,只有熬到赚了一定数目的钱,找人帮助疏通关系,或遇见所在国家大赦,他们才会拿到绿卡。”对于“黄牛背”,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正是我走上社会开始,了解到温瑞平原中部一带有专门的人给“黄牛背”者借钱放利息。只要说自己准备出国,就不怕钱借不到。到了国外,赚过来的钱通过一定的渠道带到国内来还账。钱好借,路上却难走,运气好的直飞,运气不好的要爬山涉水到欧洲。有个流传的故事,说一个男孩子无所顾忌,家里人已经管不住了,就花钱把他给“黄牛背”出去了。在横渡太平洋的船上,他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被扔进了海里。

  我家隔壁邻居,两夫妻花了十几万元人民币,把最小的儿子“黄牛背”了,走俄罗斯深山密林过。很长时间里没有消息传来,他们以为孩子在路上身亡了。孩子的妈妈关起门,在家里哭得死去活来,我们隐隐约约都能听到。突然有一天,接到孩子从欧洲亲戚处打来的电话,那种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大概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出海记》里第12篇《江湖夜雨十年灯》,讲余斌的故事,他赚了很多钱,去赌场输了个光。后来他卖散赚了满口袋的欧元,又牌打打,酒喝喝,输光了。他重新起来做贸易,被赖了八万欧元……作者用零度写作方式把这些故事展现给读者,我这样了解温州华侨在外奋斗经历的人,已潸然泪下。可以说,《出海记》一书立体式表现出温州人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

  金庆伟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书名之所以叫《出海记》,是他感触很多华人能够在海外做出成绩来,有两个特点:一是勤奋和能吃苦;二是有一定的智慧,温州人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就和这本书最终定名《出海记》一样,“瓯为海国,市半洋行” ,温州人四海为家,与大海一样坚毅、深邃、闯荡、冒险和包容。他在本书里,其实已经把各个层次、领域的华人都描写了出来。这本书,好像一艘科考船,驶入华人海,仔细地对他们进行考察,并详细记录下来。但我感觉金庆伟似乎意犹未尽,以后很可能会再拿出一部书写华侨故事的小说来。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