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文化  ->  民俗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从民间走来的大龙灯——访大龙灯制作传人熊定华

来源:  记者 张惠妍
2024年02月15日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舞龙作为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多集中在过年时,各地有着不同的演绎。在梧田街道,元宵节前后的龙灯节习俗历史悠久,其中龙灯队伍前头高可达3米多的花口大龙,是民俗活动一道靓丽的风景。

  龙灯回忆

  熊定华学习大龙灯制作技艺已有40年了。

熊定华制作的龙灯模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梧田人的日子愈来愈红火。“1984年2月,我们隔壁大堡底村准备在春节办一场烟火大会,庆祝美好生活。”熊定华回忆道,他所在的霞王村见此也计划加入其中,出个节目,便想到了历史悠久的龙灯节。于是,这项停了数十年的民俗活动被重新拾起,村里邀请本地有名的亭台楼阁雕像艺人熊永森牵头制作龙灯,当时28岁的熊定华便是其徒弟之一。

  梧田的龙灯样式很多,细分有大头龙灯、板凳龙、还愿龙等,熊定华常做的是花口大龙灯,有“画口大龙”“虾菇大龙”等别称。花口大龙灯呈蛇型,由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构成,龙身为河鳗段,一般由八个段构成。最为复杂的是龙头。他介绍道,巨型花口大龙的龙头宽度可达一丈三尺(4.33米),长达三丈三尺(11米),如此庞然大物,全用竹子和麻绳编成做骨架,纸糊成外观。

  “城厢处处贺丰年,灯月光中笙鼓阗。偏看大龙爱乡下,累郎搀着到梧埏。”这是民国时,世居城区的诗人杨青写的《大龙灯》。这着实是一番盛况,依据熊定华记忆,梧田街道20多个自然村会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廿三举办龙灯节,大型龙灯队伍在一声声烟花爆竹、敲锣打鼓声中穿梭在村居道路里,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数十米长的龙身上,彩笔画的传说故事像胶卷一样铺开,引发人们遐想。龙身亦叫“龙灯船”,左边画封神榜人物、山水或奇花异草,右边画三国人物、走畜或松竹梅柳,在娱乐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这是孩子们所津津乐道的内容。村民们欢聚一堂,共同欢庆,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三“龙灯北山”活动后结束。

  细观慢赏

  传统习俗的最后环节是化龙,即大龙灯被抬进焚烧场地,化为灰烬升空,保佑这一方土地的人们来年幸福安康、万事如意。如今大龙灯民俗价值被挖掘,游进了博物馆、民俗馆等,对工艺传承来说是件好事,也让人们得以从龙灯实物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今在瓯海区的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内,便有一个由熊定华制成的长3米的大龙灯。

博物馆里的大龙灯

  花口大龙灯制作以精细著称,以贴刻、剪纸、笔墨画装饰,其中,粗笔墨画共要画龙珠、龙口、龙灯船等17处,彩色画合计16处。半透光的纸张,刻完后翻开成了对称花纹,添了几分神韵。熊定华随手翻开桌上的一张剪纸,是一只山林中的老虎。从中间一翻开,成了两只尾对尾的老虎。“你瞧,他们吵架了。”熊定华笑道,并乐在其中。

  大龙灯上下颚叫做龙头门面,内贴画的八仙。八仙上画星辰,下画海浪、日出,左右画上二龙戏珠,也有的是一龙一凤,周边画上祥云。龙珠则含在口中,是竹制的球体,分为口珠、背珠两种,各自样式画法不同。最为显眼的要属龙头沿着上颚的一圈“三角刺”,每一个刺的尖端贴上菊花台花样刻纸。熊定华介绍说,尖刺模拟的是龙须。沿着龙角,便是在龙身上架了大殿,有前后之分,前坐先生,后演戏台。直到此,大龙灯的龙头才算结束。

  如今,各式的花口大龙很多,不少地方用布代纸,方便活动,也有些制作时简化细节纹理,提高制作速度。熊定华坚持用纸糊,不对师承的工艺做一点修改,他是别人口中的倔骨头,有自己默默坚持的理由:“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如果改了,那就不叫传承了。”为此,他愿意花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温州大学内的温州民俗博物馆做大龙灯,带上全套的竹篾、麻绳、颜料、纸等工具,从编竹篾开始,扎龙骨、包贴纸、熬浆糊,做手绘、刻纸、剪纸等,手绘花纹色彩,诞生出一只长5.5米的花口大龙龙头。

  传承发扬

  制作龙灯的同时,熊定华还将大龙灯扎竹篾的技术参数一一记下,形成设计图。这张纸就在他的八仙桌上被玻璃压着。他没有学过设计,却编写得头头是道:大龙灯被分为A、B、C、D四个部分块,记下了头门刺、龙角旁、龙眼窗等30多个部件的长宽高数据,精确到厘米。

  除了两张薄薄的设计图外,熊定华还花费很大的功夫记下了四、五本关于大龙灯制作步骤、民俗活动流程的册子,累计有上百页。全过程拍下制作的步骤,张贴的剪纸、手绘的上百个图案也一一囊括其中。而民俗活动的记录册子里,更是细节到记载了某一年的活动举办人员名单,耐心整理核验了100多首殿词。

龙灯内部细节

  记下这些,一是兴趣,二是传承。“我希望后世的人看到这些资料,能够知道大龙灯是怎么做的,民俗活动是怎么开展的。”熊定华有自己的考量,大龙灯节日活动次数减少,一条大龙灯制作耗时需要一整个月,有闲暇去学的人难以寻得。将它们全方位地记录下来,后续若能有人拾起,也能够让大龙灯接力下去。眼下,熊定华经常受邀去参加民俗活动,在他看来,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全方位的支撑。对愿意学的年轻人来说,一个月的制作时间资金补助如何保障,而对于有这项技艺的老人来说,多多给予展示的机会,将彰显坚守文化的意义价值。

  梧田依旧热闹非凡,人文、经商气息浓厚。龙年即将到来,也许,大龙灯还会出山,从街头到巷尾,从古至今,看一看这座热闹的历史悠久的老街,让民俗文化随着前行的方向一起游向远方。

编辑: 马慧琼